原刊於2009年3月2日蘋果日報 論壇
當各方面譴責社民連議員在議會的激烈行為,聲言要嚴肅處理事件的時候,有誰想過問題的根源何在?如何能夠真正杜絕這種行為?用最基本的經濟理論──供求,嘗試探討對策。
對選民交足功課
社民連在今屆立法會選舉共得超過十五萬票,相等於總投票人數一百五十萬人的一成。他們打進入議會抗爭的旗號當選。無論閣下是否認同社民連一些激烈的抗爭行為,他們所作的,都是履行了他們的競選承諾。對這十五萬人,社民連交足功課。選社民連的十五萬人,不外乎幾類人:低下階層、年輕人,又或是一些對社會有極大不滿的人士。他們覺得政府沒有照顧他們的需要,卻又沒有能力影響社會政策。除了無奈接受,他們沒有其他選擇。與此同時,他們的怨氣也不斷積累。社民連的出現,為這群被忽略的人提供了一個表達不滿的渠道。
從市場學來說,社民連是成功找到了他們的目標顧客。群眾的不滿有需求,社民連就供給表達的機會。對社會不滿造成的需求越大,社民連的抗爭路線就越有市場。另一方面,在沒有民主的社會,政府的政策不必向市民問責。市民手上亦沒有一票,去選他們支持的人主政,或是把他們不滿的主政者拉下來。當真正民主嚴重缺貨,市民只能將手上的半票,花在制衡政府的方面。由此推斷,市民對政府的不滿越高,對激進抗爭的需求也越高。
過去一屆立法會選舉,社民連得票創下新高,其實已反映出這一點。可惜特區政府未有注意這個警號,施政仍然自以為是,但越來越不得民心。當中,尤其以生果金審查及拒絕修改強積金注資計劃這兩項政策,最為觸怒低下階層市民。社民連作為他們的民意代表,在議會內進行激烈抗爭,可以如此理解。一些人認為可以透過修改議事規則,去阻止這些激烈行為。這其實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只要抗爭的需求還在,抗爭的供應就會繼續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因此,要停止議會內的抗爭,只能從降低這種需求著手。
讓所有人獲公平
最徹底的辦法,固然是讓政治制度民主化。當每一個人,或貧、或富,都得到平等的權利──一人一票,選出來的政府自然要向這各階層負責,平衡各階層的利益。當大多數人的利益都得到照顧,同時能夠用手中的一票去拉下他們不再信任的政府,那麼激進抗爭的路線還有甚麼市場?就算有,也只會是極少數,不足以讓他們在議會佔三席。總括來說,要停止這些激進行為,就要令這些行為沒有市場。解決方法,就是讓所有人都得到平等和公平的權利,讓他們的利益得到照顧。但願這些激進行為,能夠帶來改變,能夠喚醒政府與公眾對關注根本上的問題。但願議會暴力,沒有市場,也不再發生。
李世民
自由撰稿人
Wednesday, March 04,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