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人的一句最低工資二十蚊鬧個滿城風雨,最終道歉收場。一班青年人在網上集資創業,在旺角開咖啡店,他們開宗明義說在香港創業,充滿困難和風險。國泰空姐罷工,幾經辛苦,總算和資方達成共識。以上幾件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每件事所顯示的,都是近二十年香港社會所面對而無人敢正視的問題。它們正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障礙。
社會已遭財閥壟斷
毫無疑問,今日香港是一個產業壟斷的社會。從殖民地時期的英資公司到今日的地產商財閥,靠的都是透過建立政商關係獲取本土各行各業的特許經營權,直至行業壟斷的地位。諸如建築、地產、港口、電力、電訊、食品零售等都集中在數個集團手中。當企業取得壟斷地位後,就和其他集團建立企業聯盟,實行跨行業壟斷(像地產、超市、電話和上網服務的結合),繼而累積大量財富。如是者,他們需要兩件事去確保他們的利益。一是物色代表自己的代言人,保障自身利益;二是盡量掠取更多利潤。基於第一點,所以會出現張宇人的言論以及政商界維護功能組別議員的聲音。因為他們不但是本港財閥的代言人,本身亦是這個集團的一分子。基於第二點,雖然香港的稅率甚低,但因為各行各業均被大財團壟斷,因而物價高企。結果是市民在物價中變相交稅,因為高物價生活而苦不堪言。同理,因為財團一意榨取利潤,因此工資等成本盡量減少,而租金等收入則不斷上漲。於是在一個財閥壟斷的社會,既壓抑新產業的發展(創業成本太高),又剝削勞工權益。
如果普羅大眾有此意識,進而向政府及財閥爭取自己的權益,則問題得以紓緩,但香港市民的思維卻把問題惡化。用林語堂先生的話,就是中國人有一種思考習慣好奇怪,明明自己在最低層,但就用最高層的思維思考。像國泰空姐一事,以及以往無數爭取勞工權益的事件甚至是領匯、綜援等涉及大批基層市民權益等事,反對聲音最大的,往往是基層本身。
一些人會以資本家角度思考,然後批評同為基層的爭取權益者;另一些人則抱着所謂「自力更生」的想法,批評所有向政府取福利的都是懶人。實際上,這種思維正是政府所灌輸及希望的,那樣市民就會互相傾軋,政府就可以在這些敏感議題上得過且過,又或拉一派打一派,然後快刀斬亂麻。真正的目的,是將市民分化,不能達致同一目標,對抗政府。所謂獅子山下精神,毋寧是毒害大眾的精神鴉片,為的只是鞏固政府和一眾財閥利益。
改變港人病態思維
因此,現在方興未艾的政治運動,所爭取的,不只是一個民主政府,同時亦要打破財閥壟斷以及改變香港人的病態思維,從而取回屬於自己的權益以及建立新生活模式的可能。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路,艱難但值得。
孫進
自由撰稿人
Ref. Link: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後感: 說得對極了!!
Saturday, April 10,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