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太陽花學運,看到了網路科技的創新力量不停地爆發著,過去動輒數個月才能完成的網站和服務都在一天甚至數小時內就完成了,並快速地將參與者凝結起來。
在過去,就算資訊工程人員將平台架構起來,線上的參與者很多,卻不一定有實質的參與者,所以才會有「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窘境。但這次的運動中,因為這些網路科技媒體的創新,人群確實參與了,成為串聯這場運動的神經脈絡,堪稱 O2O (Online to Offline)的最佳典範。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這次運動幾乎有所的硬體架構和網路服務建構,都是自發性建構的,充滿著由下而上的精神,而這確實是網路創新的原生精神。我們從資訊面、地理資訊面、財務面、人力動員面和資料面來看這些科技應用創新:
......
地理資訊面 - 透過 GIS 地理計算 3.30 遊行人數
在警局和媒體永遠都確定不了3月30日遊行的實際人數時,PTT鄉民 weijidai 透過台北市政府 GIS 圖資以及 Google Earth Autocad 算出實際的遊行人數,為人數計算科學化設立起指標。
......
我們的香港, 號稱 Smart City, 硬件充足, 一點也不輸蝕, 不過, 和台灣相比, 軟件 (人民態度), 呢一part 就已經仆街陷家剷。
Ref.: http://www.cool3c.com/article/78266
Tuesday, April 08, 2014
Friday, March 14, 2014
Wednesday, March 12, 2014
龜兔賽跑
香港首富李嘉誠指出香港的競爭力出現問題,97時香港的GDP和星加坡相若,如今香港卻比星加坡少了三分之一。香港人的競爭力是否出現問題?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因為處理卓能集團業務的的關係,每當分公司有業務要開發或拓展,我就會去不同地方物色人才,過去十年我曾去過澳門、內地和吉隆坡等地聘請員工,見證了各地人力資源方面的迅速發展。
卓能集團進軍內地地產巿場差不多十年光景,十年前我代表公司在深圳巿政府投得一塊龍華區的地皮,發展至今已達開盤銷售階段,上月尾我去了深圳聘請銷售經理,該職位月薪高達數萬甚至超過十萬元人民幣。現時內地售樓分工很清晰,策劃、場地、合約、代理管理、和政府部門打交道等事項都由不同人負責。
深圳卧虎藏龍
深圳有很多外省人,一般人會先入為主地將他們分類,湖南人勤力、上海人靈活但過於注重表面(我也是上海人),北京人爽直等,不論應徵者來自何地,他們的野心透過空氣都能讓我嗅得到。卓能的招聘廣告只刊登了一兩日,但面試者大多有備而來,他們去過地盤實地視察環境,能夠作出詳細分析,對巿場的敏感度和熟悉度都很充足,而且樂意接受挑戰。他們沒有急於打聽公司有甚麼福利,而是積極表現自己有何優勝之處,可立即投入工作和作出貢獻,讓我感覺在深圳這個地方卧虎藏龍。
是次面試的人選事前經過分公司同事篩選,我看到的都是畢業於名牌大學而且有六年以上管理經驗的優質之選,年齡介乎29歲至33歲之間。近年內地經濟起飛,正當紮的80後機會多,他們衣着入時、談吐和思想很成熟,有已婚甚至已離異的;相比香港雖然也人才濟濟,但管理層大多是60後和70後,80後這個年齡層的專業人士大多未組織家庭,缺乏晉升機會因此也沒甚麼管理經驗,給人還未長大、仍停留是別人子女的階段,少了些責任感和承擔力。
在管理層這個階層來說,香港人在學歷和儀表上的優勢已不存在了,但在變通能力和英文溝通能力這兩方面,香港人還是有優勢的。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中國面對世界的窗口,擁有法治和新聞自由,表面上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但其實年齡、性別、性傾向和種族等等的歧視仍然存在,我認為香港人可以更包容和接納的態度,令社會步向真正多元。
內地一線城巿深圳、上海和北京等各在方面都進步神速,人才水平現時已完全貼近香港,我認為未來三、四年,甚至可能更快的時間,內地工資有機會超越香港。現時在內地政府部門擔任司機的平均月薪高達5,000元人民幣,而且有宿舍和全家醫療保險等福利,實際上薪酬已經高過香港司機,但內地政府部門司機需要大學畢業。
北京放棄將APEC的財長會議在香港舉行,有朋友認為是受到香港的示威文化拖累,對此我沒有意見,令我覺得遺憾的是,香港人只看到自由行迫爆香港、搶香港資源等負面因素,沒有俯瞰整個內地經濟發展的全貌。大聲喧嘩、隨地吐痰、隨街大小便只是部份內地人的行徑,不等於所有內地人,一線城巿不少人的文化水準是很高的。
澳門抱怨較少
和香港一海之隔的澳門同事對香港事情很關心,緊貼追看香港新聞。不少澳門朋友對於當地近年經濟高速發展未能完全適應,雖然同樣受到自由行影響引發交通擠迫等問題,但澳門人心態上沒有香港這麼多負面情緒,可能遊客大多留連賭場和酒店,對民生的影響沒有香港般嚴重吧。加上澳門政府在醫療、教育和房屋等福利政策均比香港充足,相比之下澳門人較幸福,所以抱怨也較少吧。
另一方面,澳門向來視香港為大哥,做阿二自然壓力較小,反觀香港人一直以來存在着優越感,感覺自己比星加坡人、澳門人和內地人優勝,但實際情況可能是龜兔賽跑,烏龜已經追貼並有超越兔子的趨勢,若香港人還沒有啟動危機意識,不積極去給自己製造機會,凡事只懂得以負面角度觀看,並消極對待,實在是難以打破僵局。
以上純屬我個人觀點,相信有人同意時也必有人反對,我向來不怕招惹批評,歡迎大家發表不同意見。
趙式芝
Ref.: Apple Daily
卓能集團進軍內地地產巿場差不多十年光景,十年前我代表公司在深圳巿政府投得一塊龍華區的地皮,發展至今已達開盤銷售階段,上月尾我去了深圳聘請銷售經理,該職位月薪高達數萬甚至超過十萬元人民幣。現時內地售樓分工很清晰,策劃、場地、合約、代理管理、和政府部門打交道等事項都由不同人負責。
深圳卧虎藏龍
深圳有很多外省人,一般人會先入為主地將他們分類,湖南人勤力、上海人靈活但過於注重表面(我也是上海人),北京人爽直等,不論應徵者來自何地,他們的野心透過空氣都能讓我嗅得到。卓能的招聘廣告只刊登了一兩日,但面試者大多有備而來,他們去過地盤實地視察環境,能夠作出詳細分析,對巿場的敏感度和熟悉度都很充足,而且樂意接受挑戰。他們沒有急於打聽公司有甚麼福利,而是積極表現自己有何優勝之處,可立即投入工作和作出貢獻,讓我感覺在深圳這個地方卧虎藏龍。
是次面試的人選事前經過分公司同事篩選,我看到的都是畢業於名牌大學而且有六年以上管理經驗的優質之選,年齡介乎29歲至33歲之間。近年內地經濟起飛,正當紮的80後機會多,他們衣着入時、談吐和思想很成熟,有已婚甚至已離異的;相比香港雖然也人才濟濟,但管理層大多是60後和70後,80後這個年齡層的專業人士大多未組織家庭,缺乏晉升機會因此也沒甚麼管理經驗,給人還未長大、仍停留是別人子女的階段,少了些責任感和承擔力。
在管理層這個階層來說,香港人在學歷和儀表上的優勢已不存在了,但在變通能力和英文溝通能力這兩方面,香港人還是有優勢的。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中國面對世界的窗口,擁有法治和新聞自由,表面上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但其實年齡、性別、性傾向和種族等等的歧視仍然存在,我認為香港人可以更包容和接納的態度,令社會步向真正多元。
內地一線城巿深圳、上海和北京等各在方面都進步神速,人才水平現時已完全貼近香港,我認為未來三、四年,甚至可能更快的時間,內地工資有機會超越香港。現時在內地政府部門擔任司機的平均月薪高達5,000元人民幣,而且有宿舍和全家醫療保險等福利,實際上薪酬已經高過香港司機,但內地政府部門司機需要大學畢業。
北京放棄將APEC的財長會議在香港舉行,有朋友認為是受到香港的示威文化拖累,對此我沒有意見,令我覺得遺憾的是,香港人只看到自由行迫爆香港、搶香港資源等負面因素,沒有俯瞰整個內地經濟發展的全貌。大聲喧嘩、隨地吐痰、隨街大小便只是部份內地人的行徑,不等於所有內地人,一線城巿不少人的文化水準是很高的。
澳門抱怨較少
和香港一海之隔的澳門同事對香港事情很關心,緊貼追看香港新聞。不少澳門朋友對於當地近年經濟高速發展未能完全適應,雖然同樣受到自由行影響引發交通擠迫等問題,但澳門人心態上沒有香港這麼多負面情緒,可能遊客大多留連賭場和酒店,對民生的影響沒有香港般嚴重吧。加上澳門政府在醫療、教育和房屋等福利政策均比香港充足,相比之下澳門人較幸福,所以抱怨也較少吧。
另一方面,澳門向來視香港為大哥,做阿二自然壓力較小,反觀香港人一直以來存在着優越感,感覺自己比星加坡人、澳門人和內地人優勝,但實際情況可能是龜兔賽跑,烏龜已經追貼並有超越兔子的趨勢,若香港人還沒有啟動危機意識,不積極去給自己製造機會,凡事只懂得以負面角度觀看,並消極對待,實在是難以打破僵局。
以上純屬我個人觀點,相信有人同意時也必有人反對,我向來不怕招惹批評,歡迎大家發表不同意見。
趙式芝
Ref.: Apple Daily
要這樣的「專才」來毁滅香港?
馬航發生意外,中央台兩會直播間嘉賓周慶安居然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展現外交能力的機會」。冷血至此,令人齒冷。稍有惻隱之心的人,第一個反應必定是擔心機上人的安危,只有中國人,沒錯,只有中國人,的而且確只有中國人可以在任何災難中嗅到利益的氣味,從中獲利。幾輩子在專制政權下謀生,中國人的求生本能深入DNA,或苟且偷安,或成為專政的一部分,中國人與壓迫他們的體制互為一體,乃共業。
上網搜索了一點周慶安的資料,原來是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公共外交和國際傳播學者、青年時評人,從事中國國家形象與國際輿論評論等研究。在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
這就很有趣了,這樣一個人,從事「中國國家形象」的研究,他這番脫口而出最直接的話,最宜讓不了解中國國情的人用來研究「中國國家形象」。1978年出生的周慶安,正是「大國崛起」下青年才俊的表表者,自私、自負、眼中只有利益,罔顧他人生命價值。
九七後香港不斷從中國輸入「優才」、「專才」,他們或許在事業領域有一定成就,可是價值觀極度扭曲,與文明世界南轅北轍,這樣的「優才」、「專才」輸入得越多,對文明世界的破壞越大,結果只能是毁了香港。
高慧然
Ref.: Apple Daily
上網搜索了一點周慶安的資料,原來是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公共外交和國際傳播學者、青年時評人,從事中國國家形象與國際輿論評論等研究。在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
這就很有趣了,這樣一個人,從事「中國國家形象」的研究,他這番脫口而出最直接的話,最宜讓不了解中國國情的人用來研究「中國國家形象」。1978年出生的周慶安,正是「大國崛起」下青年才俊的表表者,自私、自負、眼中只有利益,罔顧他人生命價值。
九七後香港不斷從中國輸入「優才」、「專才」,他們或許在事業領域有一定成就,可是價值觀極度扭曲,與文明世界南轅北轍,這樣的「優才」、「專才」輸入得越多,對文明世界的破壞越大,結果只能是毁了香港。
高慧然
Ref.: Apple Daily
晚年海耶克
倫敦經濟學院政治理論教授庫卡塔斯(Chandran Kukathas)接受採訪時談及海耶克的思想變化,以及他對晚年海耶克的認識。當戴卓爾夫人成為英國保守黨黨魁時,把一冊海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扔在桌上說:「這是我們所相信的東西」,據說美國總統列根也是海耶克思想的支持者。有人認為海耶克自由主義思想的核心就是對政府權力的懷疑,而庫卡塔斯說海耶克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仇視政府,他重視政府的積極作用,因而引起自由主義者的批評。
耶克認為二十世紀自由主義者不加批評地以為自由放任政策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他主張這些最好政府來做。海耶克有早年和晚年兩個不同時期,三四十年代到1960年寫《自由秩序原理》時,他比較注重政府的廣泛作用。而從此以後,他越來越懷疑他以前分配給政府的工作。早期他認為政府的作用是嘗試提供穩固的法律制度、貨幣制度,以及供給各種公共福利並管理環境,還會在教育設施提供上發揮作用。而到晚期他越來越懷疑政府立法的廣泛範圍,因為立法程序會被特殊利益所左右,所以無法看出政府制定法令時真正關心所有人的利益。他晚年提出激進的設想是貨幣的去國家化,他認為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就是政府。他的思想越來越自由主義化,幾乎是向無政府主義方向發展。而他一直堅持的一個觀點就是總有一些事你需要政府來做。海耶克認為如果你有一個好政府,那你將生活在一個擁有自由的社會裏,在那裏有公正的管理,也有人類目標的協同一致,你會以此來衡量繁榮和平等。
平等對於海耶克最為重要,儘管在他而言,不是更多的經濟結果的平等,而是法律面前的平等,他認為這是自由主義最重要的成就。因而戴卓爾與列根這兩位領導人對海耶克的思想十分感興趣和認同。而他如何影響他們與他們接近他是因為他們已經認同這些觀念的事實相比而言,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當然政治家總是揀選適合他們的思想,他們利用海耶克是因為符合他們的目的,而海耶克也樂於接受這一點。
採訪者問庫卡塔斯:「就你所談,我很難相信你不認同海耶克。你是海耶克主義者嗎?」庫卡塔斯回答:他很贊同海耶克的思想,可他總是回想起第一次聽到海耶克本人講話的時候。當時他在牛津讀書,有次在一個小中國餐館組織了一個晚餐會,海耶克作為榮譽嘉賓出席。在晚會結束時,有人站起來向海耶克教授敬酒,他當然必須回敬。他有些疲倦地站起來,畢竟已經八十歲了。他只說了一件事:他說非常感謝你,他做出了一個感激的姿勢,他想說的唯一一件事是,他希望世界上不要有海耶克主義者,因為他認為追隨者是個壞的概念,追隨者總比他們追隨的人更壞。馬克思主義者比馬克思更壞,凱恩斯主義者比凱恩斯更壞,所以他真心希望不要有任何海耶克主義者。因而庫卡塔斯說,在內心裏他猶豫是否稱自己為海耶克主義者,因為他被海耶克的思想所深深影響了。
周運
Ref.: Apple Daily
耶克認為二十世紀自由主義者不加批評地以為自由放任政策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他主張這些最好政府來做。海耶克有早年和晚年兩個不同時期,三四十年代到1960年寫《自由秩序原理》時,他比較注重政府的廣泛作用。而從此以後,他越來越懷疑他以前分配給政府的工作。早期他認為政府的作用是嘗試提供穩固的法律制度、貨幣制度,以及供給各種公共福利並管理環境,還會在教育設施提供上發揮作用。而到晚期他越來越懷疑政府立法的廣泛範圍,因為立法程序會被特殊利益所左右,所以無法看出政府制定法令時真正關心所有人的利益。他晚年提出激進的設想是貨幣的去國家化,他認為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就是政府。他的思想越來越自由主義化,幾乎是向無政府主義方向發展。而他一直堅持的一個觀點就是總有一些事你需要政府來做。海耶克認為如果你有一個好政府,那你將生活在一個擁有自由的社會裏,在那裏有公正的管理,也有人類目標的協同一致,你會以此來衡量繁榮和平等。
平等對於海耶克最為重要,儘管在他而言,不是更多的經濟結果的平等,而是法律面前的平等,他認為這是自由主義最重要的成就。因而戴卓爾與列根這兩位領導人對海耶克的思想十分感興趣和認同。而他如何影響他們與他們接近他是因為他們已經認同這些觀念的事實相比而言,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當然政治家總是揀選適合他們的思想,他們利用海耶克是因為符合他們的目的,而海耶克也樂於接受這一點。
採訪者問庫卡塔斯:「就你所談,我很難相信你不認同海耶克。你是海耶克主義者嗎?」庫卡塔斯回答:他很贊同海耶克的思想,可他總是回想起第一次聽到海耶克本人講話的時候。當時他在牛津讀書,有次在一個小中國餐館組織了一個晚餐會,海耶克作為榮譽嘉賓出席。在晚會結束時,有人站起來向海耶克教授敬酒,他當然必須回敬。他有些疲倦地站起來,畢竟已經八十歲了。他只說了一件事:他說非常感謝你,他做出了一個感激的姿勢,他想說的唯一一件事是,他希望世界上不要有海耶克主義者,因為他認為追隨者是個壞的概念,追隨者總比他們追隨的人更壞。馬克思主義者比馬克思更壞,凱恩斯主義者比凱恩斯更壞,所以他真心希望不要有任何海耶克主義者。因而庫卡塔斯說,在內心裏他猶豫是否稱自己為海耶克主義者,因為他被海耶克的思想所深深影響了。
周運
Ref.: Apple Daily
Tuesday, March 11, 2014
巨無霸騙了你
如果日日餐餐都吃自助餐,有幾多人會肥死?
如果自助餐還要是免費的,琳琅滿目花多眼亂百媚千嬌,不吃白不吃,你會有幾多自制、講究、挑剔、過濾、寧缺勿濫?任食喎。眼闊肚窄,飽到嘔,十常八九。任睇呢﹐眼闊腦窄,睇到虛脫,七孔流血。
網絡讓我們日日吃盡資訊自助餐,任食任叫,貼身追身,過剩過量。資訊爆棚是昨日的名詞了,「爆棚」太謙遜太妄自菲薄,現在是「資訊核爆」年代,像《明日之後》一樣洪水淹城浸沒生活每一吋。資訊光速公路更快更闊更無限,網絡超連結再超連繫再超社交。
文字氾濫,照片氾濫,影片也氾濫。科技這樣支持、催化和要求我們。係人都寫字,係人都影相,係人都拍片。可以想像虛擬空間不比將軍澳堆填區心曠神怡,如果劣質資訊會發臭的話。
廣告商當然也拍片,拍更多片,更多元化的片,而且創意要更聰明,好在浩瀚嘈雜的核爆中給你看見,在糖果屋+亂葬崗+自助餐盛宴中鶴立發亮。英國麥當勞的網路短片"The Big Mac Mind Test"是好例子,廣告片不止是廣告片,是心理遊戲更玩你:一對情侶在商場內隨機請途人替他們拍合照,很尋常,男朋友拿着相機禮貌地講解照想怎麼拍,但在按下快門之前,有搬運工人抬着一幅大型巨無霸海報大畫在他們中間阻隔了一下,不礙事,大畫經過後才拍就好了。不虞有詐。一個大巨無霸在你眼前經過,有沒有令你分神?會否這個包太吸引,「攝影師」完全留意不到擺在面前一些明顯到暈的變化?你又察覺到一切有什麼不同嗎?
偷拍加惡作劇短片乃「巨無霸是否太吸睛」測試,如果你中計了,明明眼前的男友A換成了男友B由頭到腳都不同了仍懵然不知,恭喜你,你是正常人即大部分人!如果你眼利醒目精明,一眼看出大畫掩護男友掉包的戲法,加五分。麥當勞就是要憑短片得到巨無霸太性感誘人,見到big mac阿爸貴姓都唔記得的結論。中了計的人,很多不但把短片看了再看睇自己點豬,還會轉發給朋友,希望其他人也中招,讓自己不孤單。
你一轉發,又再正中麥當勞的下懷了。此企劃還配合The Big Mac Mind Test遊戲網站和大家玩網上遊戲,務求一條片一個企劃,不是看完即止。今時今日,短片致勝之道,不單要你看,還要你參與,要你投入,由旁觀的看客,變成現場的一份子,以對抗目下資訊太多太雜,事事囫圇瞥過,囫圇分享,根本視而不見的看過無痕。
好,先前夠清醒眼利,加五分,現在考批判性了。如果你看穿不止巨無霸騙了你,連麥當勞也玩了你,加十分。有沒想過上述測試不論畫中的是angelababy還是夏蕙姨,是巨無霸還是豆腐花定路姆西,都會分散你注意的,當你鬆毛鬆翼以為自己好醒看穿了掩眼法,告訴別人你outsmart了這把戲,這小遊戲已同樣把你收了編,無論如何,麥當勞勝。
在資訊任食的世界,贅肉橫生痴肥容易,有質量的東西,仍然是少數。食得多,不如食得精,不想日日狼啃大包受騙,不妨磨利一下批判性。
畢明
Ref.: Apply Daily
如果自助餐還要是免費的,琳琅滿目花多眼亂百媚千嬌,不吃白不吃,你會有幾多自制、講究、挑剔、過濾、寧缺勿濫?任食喎。眼闊肚窄,飽到嘔,十常八九。任睇呢﹐眼闊腦窄,睇到虛脫,七孔流血。
網絡讓我們日日吃盡資訊自助餐,任食任叫,貼身追身,過剩過量。資訊爆棚是昨日的名詞了,「爆棚」太謙遜太妄自菲薄,現在是「資訊核爆」年代,像《明日之後》一樣洪水淹城浸沒生活每一吋。資訊光速公路更快更闊更無限,網絡超連結再超連繫再超社交。
文字氾濫,照片氾濫,影片也氾濫。科技這樣支持、催化和要求我們。係人都寫字,係人都影相,係人都拍片。可以想像虛擬空間不比將軍澳堆填區心曠神怡,如果劣質資訊會發臭的話。
廣告商當然也拍片,拍更多片,更多元化的片,而且創意要更聰明,好在浩瀚嘈雜的核爆中給你看見,在糖果屋+亂葬崗+自助餐盛宴中鶴立發亮。英國麥當勞的網路短片"The Big Mac Mind Test"是好例子,廣告片不止是廣告片,是心理遊戲更玩你:一對情侶在商場內隨機請途人替他們拍合照,很尋常,男朋友拿着相機禮貌地講解照想怎麼拍,但在按下快門之前,有搬運工人抬着一幅大型巨無霸海報大畫在他們中間阻隔了一下,不礙事,大畫經過後才拍就好了。不虞有詐。一個大巨無霸在你眼前經過,有沒有令你分神?會否這個包太吸引,「攝影師」完全留意不到擺在面前一些明顯到暈的變化?你又察覺到一切有什麼不同嗎?
偷拍加惡作劇短片乃「巨無霸是否太吸睛」測試,如果你中計了,明明眼前的男友A換成了男友B由頭到腳都不同了仍懵然不知,恭喜你,你是正常人即大部分人!如果你眼利醒目精明,一眼看出大畫掩護男友掉包的戲法,加五分。麥當勞就是要憑短片得到巨無霸太性感誘人,見到big mac阿爸貴姓都唔記得的結論。中了計的人,很多不但把短片看了再看睇自己點豬,還會轉發給朋友,希望其他人也中招,讓自己不孤單。
你一轉發,又再正中麥當勞的下懷了。此企劃還配合The Big Mac Mind Test遊戲網站和大家玩網上遊戲,務求一條片一個企劃,不是看完即止。今時今日,短片致勝之道,不單要你看,還要你參與,要你投入,由旁觀的看客,變成現場的一份子,以對抗目下資訊太多太雜,事事囫圇瞥過,囫圇分享,根本視而不見的看過無痕。
好,先前夠清醒眼利,加五分,現在考批判性了。如果你看穿不止巨無霸騙了你,連麥當勞也玩了你,加十分。有沒想過上述測試不論畫中的是angelababy還是夏蕙姨,是巨無霸還是豆腐花定路姆西,都會分散你注意的,當你鬆毛鬆翼以為自己好醒看穿了掩眼法,告訴別人你outsmart了這把戲,這小遊戲已同樣把你收了編,無論如何,麥當勞勝。
在資訊任食的世界,贅肉橫生痴肥容易,有質量的東西,仍然是少數。食得多,不如食得精,不想日日狼啃大包受騙,不妨磨利一下批判性。
畢明
Ref.: Apply Daily
殘暴和它所生的
二十多年前的某個晚上,我在油麻地等候通宵行駛的小巴回家。沿街的店家全都拉下了鐵閘,路上只有偶爾經過的行人,以及不小心被他們踢中的空啤酒罐嘎嘎作響。我見到一條後巷的巷口有位露宿者正在準備被鋪,那天天涼,他一邊揭開蓋在身上的毛毯,一邊對着一個方向呼喊。原來是條狗,搖着尾巴快步走了過來,然後鑽進那人的毯子裏頭。一人一狗,就這樣在這初冬的深夜裏取暖入眠。這個畫面我記住了二十多年,不時浮現,好像有些挖掘不盡的意義。但每次想起,我又不願太過濫情地解讀些什麼。例如,一個被城市排除掉的人,和一頭被人類定義為無主的狗,相濡以沬。又如,無論你是個什麼樣的人,狗都不會捨棄你。不,這些聯想都來得太過容易,太過簡單,而且都負擔了太多既定的俗見,無論如何,就是配不上那個畫面的力量與寧靜。
我今天又一次想起這段往事,是因為看到一則新聞。四川南充的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用鐵枝當街打死一頭流浪漢收養的狗。那隻狗天天跟在這個漢子身後討飯,聽說是隻不咬人不亂吠的「乖」狗,漢子還給他繫上了一條鐵鍊。那頭狗死的過程都給路人拍下來了,一鐵棍毆下去便是一灘鮮血噴在地上,一輪敲打,牠才斷氣,只剩下不自主的神經顫抖。
為什麼這些警察要殺這隻狗呢?官方的解釋是那附近人多,流浪漢老牽着牠要錢很危險。而且還拿出了條文,「非法帶犬進入公共場所,由公安機關組織捕殺」。等到憤怒的網民質疑這項條文的法律依據了,他們便又換個解釋,說是流浪漢自己報警求助……
這個事件和那幾格畫面,我想我也會記住很多年的。不是因為它很複雜,而是因為它簡單。暴力與殘忍,赤裸裸地呈現,而且還是權力的暴力與殘忍,這有多複雜呢?複雜的反而是它意外地從一個角落顯露了這個社會的氣質,那種輕易的殘暴,乖張的戾氣,以及不斷循環生長的仇恨,雖然不是真的親身看到,但我在腦海裏清楚想着那個流浪漢眼裏的恨意也聽見了他的喊叫。那種眼神和那種聲音,在這國度之內,我一點都不覺得陌生。
梁文道
Ref.: Apple Daily
我今天又一次想起這段往事,是因為看到一則新聞。四川南充的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用鐵枝當街打死一頭流浪漢收養的狗。那隻狗天天跟在這個漢子身後討飯,聽說是隻不咬人不亂吠的「乖」狗,漢子還給他繫上了一條鐵鍊。那頭狗死的過程都給路人拍下來了,一鐵棍毆下去便是一灘鮮血噴在地上,一輪敲打,牠才斷氣,只剩下不自主的神經顫抖。
為什麼這些警察要殺這隻狗呢?官方的解釋是那附近人多,流浪漢老牽着牠要錢很危險。而且還拿出了條文,「非法帶犬進入公共場所,由公安機關組織捕殺」。等到憤怒的網民質疑這項條文的法律依據了,他們便又換個解釋,說是流浪漢自己報警求助……
這個事件和那幾格畫面,我想我也會記住很多年的。不是因為它很複雜,而是因為它簡單。暴力與殘忍,赤裸裸地呈現,而且還是權力的暴力與殘忍,這有多複雜呢?複雜的反而是它意外地從一個角落顯露了這個社會的氣質,那種輕易的殘暴,乖張的戾氣,以及不斷循環生長的仇恨,雖然不是真的親身看到,但我在腦海裏清楚想着那個流浪漢眼裏的恨意也聽見了他的喊叫。那種眼神和那種聲音,在這國度之內,我一點都不覺得陌生。
梁文道
Ref.: Apple Daily
Tuesday, February 25, 2014
Thursday, February 06, 2014
Radiohead x LiDAR
人生樂趣,莫過於工作與興趣二合為一,Radiohead x LiDAR !!
特別係新任 ASPRS 老總 Dr. Michael Hauck 係今個月 發表一篇演說, 名為
“From Galileo to Radiohead and Beyond,” 有趣 !! 學 Dr. Tree Gun 口吻,我「肯肯定」Dr. Hauck 係一位超英迷, 英國殿堂級大Band Radiohead fans !!
In his address, “From Galileo to Radiohead and Beyond,” Dr. Hauck will discuss the future of imaging and geospatial information, giving a nod to Galileo’s telescope and the British rock group Radiohead’s use of LiDAR technology to produce its Grammy-nominated “House of Cards.” “I'll make some predictions which, in 5-10 years, attendees may be able to look back upon and say with pride that they were part of the team that made them happen, and that they got the idea at ILMF,” said Dr. Hauck.
In Radiohead's new video for "House of Cards", no cameras or lights were used. Instead, 3D plotting technologies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shapes and relative distances of objects. The video was created entirely with visualizations of that data.
Directed by James Frost
Monday, February 03, 2014
Wednesday, January 29, 2014
Wake Owl - Letters
區區非常喜歡來自加拿大 Wake Owl 的音樂,他們上一張 EP, 區區認為係經典之作, 10 / 10, 今次他們終於出 Full Length 大碟, 期待 !!
Wake Owl first swooped onto our radar last year right in time for SXSW, where we had the unique opportunity to catch songwriter Colyn Cameron in a stripped-down, acoustic setting for our Riverview Sessions. Now, Cameron returns with forthcoming LP The Private World of Paradise, an 11-song testament to Cameron’s versatility in the studio.
http://www.pastemagazine.com/blogs/av/2014/01/song-premiere-wake-owl---letters.html
Wake Owl first swooped onto our radar last year right in time for SXSW, where we had the unique opportunity to catch songwriter Colyn Cameron in a stripped-down, acoustic setting for our Riverview Sessions. Now, Cameron returns with forthcoming LP The Private World of Paradise, an 11-song testament to Cameron’s versatility in the studio.
http://www.pastemagazine.com/blogs/av/2014/01/song-premiere-wake-owl---letters.html
Thursday, January 23, 2014
理想人生
區區對於喜歡養錦鯉與花羅漢的人,一向甚為欣賞 !!
BIG SPENDER:阿信屋林偉駿 新寵無名小樹蛙
BIG SPENDER:阿信屋林偉駿 新寵無名小樹蛙
踏入上市公司CEC國際控股,即近年爆紅的零食店──759阿信屋的觀塘總部辦公室,放置最多的並不是其本業的線圈製品或旗下零食,而是一缸又一缸的錦鯉與羅漢,牠們是主席林偉駿的寶貝魚。近幾個月,林偉駿有了新寵,是從兒子家中戶外魚池旁拾回來,由最初差點連肉眼也看不見的卵,演變成今天約有兩厘米長的樹蛙。經動物學家初步確認,林偉駿的樹蛙正是香港受保護的盧氏小樹蛙,他正等候專家進一步分類。
記者:黃碧珊
攝影:陳國良、劉永發、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黃碧珊
攝影:陳國良、劉永發、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去年夏季,林偉駿公司的工程部員工,到林偉駿兒子位於屯門的獨立屋,進行戶外魚池例行檢查。完成檢查後,工程部帶回公司的不只是工具箱,還有一袋卵。把老花眼鏡遺留在貨倉,忘了帶在身邊的林偉駿瞇着眼睛跟記者說:「工程部飛哥的老花嚴重過我,不知道他如何發現,地上那灘水有黑點在浮游。也不知為何樹蛙可以翻過圍牆,在後欄魚池旁的水中產卵。」從此,這些「黑點」成為辦公室的焦點,林偉駿與員工們有二十多年養魚經驗,但養蛙則毫無頭緒,一起在網上找飼養方法,把牠們暫養在玻璃樽,初期餵飼藻類。
由一丁點的卵,漸漸長出尾巴成蝌蚪,再生長後肢與前肢,約一個月後,從帶尾的亞成蛙(未發育完全的蛙)變態至成蛙。在戶外魚池旁拾到的「自來蛙」,林偉駿除了忙於尋找餵飼良方,還追查牠們屬於哪個品種,但樹蛙不停變態。「在不同階段,樹蛙的顏色與斑點也在轉變,搞不清牠是甚麼。」
成蛙僅如一隻指頭大小,約為兩厘米,根據網上資料,這麼小的樹蛙應該是被列為受保護野生動物,只有在香港發現的獨有物種──盧氏小樹蛙,可是斑紋特徵又不能與漁護署網上展示的盧氏小樹蛙完全對得上,林偉駿所飼養的樹蛙背上的交叉斑紋不及漁護署的大片,及沒有很多明顯的黑色斑點。此外,有一種在香港生長,叫斑腿泛樹蛙的斑紋與盧氏小樹蛙相若,只是前者的成蛙體長較長,平均為六厘米,林偉駿疑惑會否因為樹蛙不是在天然環境成長,影響樹蛙的生長速度。
由一丁點的卵,漸漸長出尾巴成蝌蚪,再生長後肢與前肢,約一個月後,從帶尾的亞成蛙(未發育完全的蛙)變態至成蛙。在戶外魚池旁拾到的「自來蛙」,林偉駿除了忙於尋找餵飼良方,還追查牠們屬於哪個品種,但樹蛙不停變態。「在不同階段,樹蛙的顏色與斑點也在轉變,搞不清牠是甚麼。」
成蛙僅如一隻指頭大小,約為兩厘米,根據網上資料,這麼小的樹蛙應該是被列為受保護野生動物,只有在香港發現的獨有物種──盧氏小樹蛙,可是斑紋特徵又不能與漁護署網上展示的盧氏小樹蛙完全對得上,林偉駿所飼養的樹蛙背上的交叉斑紋不及漁護署的大片,及沒有很多明顯的黑色斑點。此外,有一種在香港生長,叫斑腿泛樹蛙的斑紋與盧氏小樹蛙相若,只是前者的成蛙體長較長,平均為六厘米,林偉駿疑惑會否因為樹蛙不是在天然環境成長,影響樹蛙的生長速度。
兩厘米樹蛙 住一米長魚缸
不管如何,六隻樹蛙已經在辦公室生活,林偉駿與一班員工對牠們愛護有加。一般養蛙的主人,使用一個約30厘米長的透明飼養箱,配上一些泥石及草,營造潮濕的環境讓蛙生長。但林偉駿為這六隻樹蛙,把原本用來養魚的一米長魚缸,打造成樹蛙的安樂窩,魚缸設有溫度控制器,氣溫保持25℃,鋪了30多磅石春,及在沉木上紮了約八盆裝飾魚缸生態的大水榕植物,魚缸其中一角是迷你水池,養了一尾小魚,林偉駿說:「初期環境沒有這麼好,是一班夥計夾手夾腳設計缸內環境。養條魚仔是用來測試水質,如果條魚有問題,代表入面可能有不妥。」現時這六隻樹蛙仍然安在。
聽着林偉駿說樹蛙如何細小,一時呆站在葉子或石春上,一時以手指和足趾上的小吸盤,附在缸邊,動態趣致,記者很想親眼目睹牠的風采。不過站在缸前,不論從左至右,或從上至下,也找不到樹蛙蹤影。林偉駿安慰着說:「牠們要冬眠,這陣子不是經常出沒。」並叫坐在附近的會計部副總經理找樹蛙相片給記者欣賞。
將相片轉交動物學家、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從頭細身大的身體比例及背部的斑紋,初步確定為盧氏小樹蛙。林偉駿得知後跟記者說:「我也希望有專家確認牠們是否盧氏小樹蛙,一旦確認,要將樹蛙交回專家處理,我這班每天也會伏在缸前觀看樹蛙的員工,一定非常傷心。」2010年,林偉駿創辦阿信屋,由於售價低於供應商建議零售價,遭多個供應商停止供貨,獨力向大財團說不,有歷練的他一點也不擔心有機會因管有盧氏小樹蛙,而被控觸犯《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曾考慮將牠放回大自然,但是放蚊子進入缸餵飼,牠們不懂吃,每天只吃蟲。牠們的生命這麼脆弱,不可以隨便放生,不然就是送牠們去死。」養了二十多年魚的林偉駿最懂得尊重生命。
聽着林偉駿說樹蛙如何細小,一時呆站在葉子或石春上,一時以手指和足趾上的小吸盤,附在缸邊,動態趣致,記者很想親眼目睹牠的風采。不過站在缸前,不論從左至右,或從上至下,也找不到樹蛙蹤影。林偉駿安慰着說:「牠們要冬眠,這陣子不是經常出沒。」並叫坐在附近的會計部副總經理找樹蛙相片給記者欣賞。
將相片轉交動物學家、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從頭細身大的身體比例及背部的斑紋,初步確定為盧氏小樹蛙。林偉駿得知後跟記者說:「我也希望有專家確認牠們是否盧氏小樹蛙,一旦確認,要將樹蛙交回專家處理,我這班每天也會伏在缸前觀看樹蛙的員工,一定非常傷心。」2010年,林偉駿創辦阿信屋,由於售價低於供應商建議零售價,遭多個供應商停止供貨,獨力向大財團說不,有歷練的他一點也不擔心有機會因管有盧氏小樹蛙,而被控觸犯《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曾考慮將牠放回大自然,但是放蚊子進入缸餵飼,牠們不懂吃,每天只吃蟲。牠們的生命這麼脆弱,不可以隨便放生,不然就是送牠們去死。」養了二十多年魚的林偉駿最懂得尊重生命。
香港最小型蛙類
1952年,在香港任防治蟲鼠主任的英國自然學家J.D. Romer在南丫島一個山洞內,發現一種細小的蛙類,其後被鑑定為新種,名為盧氏小樹蛙,是香港特有品種,自然族群只曾在大嶼山、南丫島、蒲台島及赤鱲角發現,其他地區從未有紀錄。牠是香港有紀錄蛙類及蟾蜍類中體形最細小,平均體長只有1.5厘米至2.5厘米,多生長在小溪或水源附近的林地,深棕色的背部顏色和斑紋,與棲息環境的地面或枯葉堆顏色相似,具保護色作用,是夜行動物,偶然也會在日間活動,三月至九月是繁殖季節。
為進行赤鱲角機場發展計劃,政府在1990年代初,展開生活在該處的盧氏小樹蛙拯救行動,捕捉逾200隻成蛙和幼蛙及蝌蚪與蛙卵,送到香港大學與墨爾本動物園人工繁殖。1993及1994年,拯救行動的人員將共1,100隻成蛙及1,600條人工繁殖的蝌蚪,分批遷往七個野外保育地點,有香港動植物公園、嘉道理農場植物園、大埔滘特別地區、蕉坑特別地區、八仙嶺郊野公園、大欖郊野公園及大潭郊野公園。
盧氏小樹蛙是受保護野生物種,蓄意騷擾、捕獵、管有、售賣或出口均屬違法,最高刑罰是罰款10萬元及入獄一年。
為進行赤鱲角機場發展計劃,政府在1990年代初,展開生活在該處的盧氏小樹蛙拯救行動,捕捉逾200隻成蛙和幼蛙及蝌蚪與蛙卵,送到香港大學與墨爾本動物園人工繁殖。1993及1994年,拯救行動的人員將共1,100隻成蛙及1,600條人工繁殖的蝌蚪,分批遷往七個野外保育地點,有香港動植物公園、嘉道理農場植物園、大埔滘特別地區、蕉坑特別地區、八仙嶺郊野公園、大欖郊野公園及大潭郊野公園。
盧氏小樹蛙是受保護野生物種,蓄意騷擾、捕獵、管有、售賣或出口均屬違法,最高刑罰是罰款10萬元及入獄一年。
賞錦鯉 啟發上司下屬關係
林偉駿在1992年裝修辦公室時,忽發奇想在大門旁建了一個約八呎長的魚缸,找來家人在旺角金魚街開水族館的會計部員工安排養魚事宜,由一缸數十條只有數吋長的錦鯉,養至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辦公室內共有三個約八呎長大魚缸、五個數呎長小魚缸,養飼共逾數百條錦鯉與羅漢。「我養魚養得最癲是1999年上市時,買了公司股票編號相同的759條錦鯉。」林偉駿興奮地說。
羅漢魚額頭長有大如乒乓球的肉瘤,具飽滿積福及吉祥長壽寓意,是風水魚寵兒之一,但由於生性鬥狠,通常一缸養一條,不過在林偉駿的辦公室,每缸養逾數十條羅漢,「只視牠們是觀賞魚,我養這麼多,現在已經自行繁殖至第五代,任何一條魚死去就認為會有阻滯,那豈不是很麻煩?」前年,78條九間魚由公司遷移往兒子居住的屯門獨立屋飼養,「特地做一個約十呎長、六呎深的室外魚池,將『超級擠迫戶』的九間搬過去,為的是讓牠們有較好的生活環境,怎料因為戶外水氣重,過濾器漏電,粗生的九間全軍覆沒。」現在魚池已改放錦鯉。
林偉駿稱在魚缸游來游去的錦鯉給他不少啟發,「十多年前,有一條魚身金色,中間有一條深色鱗的錦鯉,其中一隻眼因病盲了。我經常看着牠,又想起公司的事,想到做老闆要像條魚一樣『隻眼開隻眼閉』,對供應商或夥計才是最好,所以幫牠改名『利叠利』。」利叠利因年事高已離開。數月前,數百條羅漢孵化出來,分別養於公司及家中,林偉駿計劃在公司休息間加設一個十呎長、四呎深的大魚缸來養羅漢,透過休閒浮游的魚,沉澱生意煩惱與思考做人道理。
羅漢魚額頭長有大如乒乓球的肉瘤,具飽滿積福及吉祥長壽寓意,是風水魚寵兒之一,但由於生性鬥狠,通常一缸養一條,不過在林偉駿的辦公室,每缸養逾數十條羅漢,「只視牠們是觀賞魚,我養這麼多,現在已經自行繁殖至第五代,任何一條魚死去就認為會有阻滯,那豈不是很麻煩?」前年,78條九間魚由公司遷移往兒子居住的屯門獨立屋飼養,「特地做一個約十呎長、六呎深的室外魚池,將『超級擠迫戶』的九間搬過去,為的是讓牠們有較好的生活環境,怎料因為戶外水氣重,過濾器漏電,粗生的九間全軍覆沒。」現在魚池已改放錦鯉。
林偉駿稱在魚缸游來游去的錦鯉給他不少啟發,「十多年前,有一條魚身金色,中間有一條深色鱗的錦鯉,其中一隻眼因病盲了。我經常看着牠,又想起公司的事,想到做老闆要像條魚一樣『隻眼開隻眼閉』,對供應商或夥計才是最好,所以幫牠改名『利叠利』。」利叠利因年事高已離開。數月前,數百條羅漢孵化出來,分別養於公司及家中,林偉駿計劃在公司休息間加設一個十呎長、四呎深的大魚缸來養羅漢,透過休閒浮游的魚,沉澱生意煩惱與思考做人道理。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Saturday, December 28, 2013
3D 音響世界
大家有看過3D 電影嗎?自從《阿凡達》這部超級科幻猛片的3D 版推出以來,3D 電影於短短數年間席卷全球。二十世紀上半葉已於科幻小說中預言的視聽科技,終於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實現。作為科學兼科幻發燒友的我當然興奮無比。
3D 影像的享受如今已不獨限於電影院內。大量3D 的家用電視機和投影機現已推出市場。當然,普羅大眾未必會立刻把現有的器材扔掉(包括筆者在內,因為這樣既浪費又不環保),所以大部分人可能不會於短期內在家中欣賞3D 影像。但各位可能有所不知的是,大部分人家中已經隨時可以享受3D 音響的樂趣!
在未解釋這是什麼一回事之前,讓我們先看看一個真實的笑話。話說有一個人想購買一套較優質的音響設備,於是前往一間高級的音響店試聽。音響店的服務員於是接駁好一套不錯的器材(播碟機加擴音機加揚聲器),並選了一些錄音特別出色的音樂來播放。
聽了好一會兒音樂之後,這個人感到十分之滿意。服務員滿以為這單生意非常順利,正打算為客人開單,怎料這個客人突然皺起了眉頭跟他說:「這套器材好是好了,但我想我們要需要換過另一對揚聲器。」服務員十分詫異地問道:「揚聲器有什麼問題嗎?」客人的回答是:「身為音響店員的你不是聽不出吧!揚聲器一直都沒有發出半點聲響呢!」
各位朋友,如果你如今已笑得捧著肚皮,你當然已經知道我在說什麼。但假如你的頭頂上方滿是問號的話,請你繼續看下去吧。
上述那個客人批評揚聲器(香港人往往稱為「喇叭」,內地又稱作「音箱」)「沒有發出半點聲響」,當然表示他完全不明白什麼叫「立體聲音響 (stereophonic sound 往往又簡稱 stereo) 」。
在未發明攝影之前,影像還可以透過繪畫作出一定的記錄。但聲音是一瞬即逝的東西,一旦產生即會隨風飄逝。愛迪生 (Thomas Edison) 於 1877 年發明「留聲機 (gramophone) 」是這方面的一個突破。但從附圖大家可以看出,留聲機初期只有一個「喇叭」(這兒稱為「喇叭」當然絕對恰當),因此聲音只會從一處播放出來。這種聲音重播我們稱為「單聲道音響 (monophonic sound) 」。
隨著技術的不斷改良,上述的留聲機逐步轉變為分體式的唱片機加擴音機加揚聲器,而音質也不斷地提升。但真正的突破,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立體聲錄音」。
在科技上來說,這其實不涉及重大突破,但從效果上來說,這卻帶來煥然一新的驚人感受。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所謂立體聲,只是利用多於一個拾音器(香港人多按英語 microphone 音譯而稱「米高峰」,又再簡稱為「咪」)來錄音,而在重播時則透過多於一個揚聲器來發聲。關鍵之處在於,不同揚聲器將播放不同拾音器所錄取得的聲音。
經過了來年來的試驗,立體聲的錄音和播放已經成為了一門十分成熟的工藝技術。在錄音方面,拾音器的數目可以由最少的兩個,到最多的十多二十個;但在播放方面,人們發現只需兩個適當地擺放的揚聲器,即可重現出完全立體的、如幻似真你 3D音響世界。也就是說,無論拾音器有多少個,它們收錄的信息都會透過「混音 (mixing) 」而轉化為兩條「聲軌 (sound tracks) 」,然後才交給一左一右的揚聲器播放。
啊!但這是何等震撼的播放呀!在一套優質的重播系統中,只要我們閉上眼睛,我們所聽到的人聲和樂器將會有「前、後」、「左、右」、「高、低」、「遠、近」的分別,感覺活像一隊樂隊就在我們面前演奏!在發燒音響 (audiophile world) 中這叫「結象」和「定位」,再加上「堂音」和「空氣感」等效果,便可達至一種置身其中的現場感。
也就是說,我們無需好像科幻電影中的主角帶上眼罩或頭盔,便可完全獲得一種「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的感覺!
這便把我們帶返方才的笑話之上。原來在優秀的立體聲重播中,左、右聲道的兩隻揚聲器應該營造出一個上述的3D 立體音場 (soundstage) ,而我們不應感覺到有任何聲音直接來自揚聲器!事實上,揚聲器的聲音「離箱」是「高傳真音響 (high-fidelity audio ,即我們通常說的 hi-fi) 」的一項最基本要求。
上文謂「大部分人家中都可享受3D 音響」,這個說法可說既對亦不對,這是因為只要你的音響設備包含兩隻揚聲器,它們原則上即可營造出一個3D 音場。但由於大部分人都沒有把它們適當地擺放,也不捨得花多一點金錢添置較優質的配對器材,是以「立體聲音響」雖然發明了超過半個世紀,大部分人對它仍不大了了,甚至鬧出上述的笑話!
李偉才
Ref.: HouseNews
3D 影像的享受如今已不獨限於電影院內。大量3D 的家用電視機和投影機現已推出市場。當然,普羅大眾未必會立刻把現有的器材扔掉(包括筆者在內,因為這樣既浪費又不環保),所以大部分人可能不會於短期內在家中欣賞3D 影像。但各位可能有所不知的是,大部分人家中已經隨時可以享受3D 音響的樂趣!
在未解釋這是什麼一回事之前,讓我們先看看一個真實的笑話。話說有一個人想購買一套較優質的音響設備,於是前往一間高級的音響店試聽。音響店的服務員於是接駁好一套不錯的器材(播碟機加擴音機加揚聲器),並選了一些錄音特別出色的音樂來播放。
聽了好一會兒音樂之後,這個人感到十分之滿意。服務員滿以為這單生意非常順利,正打算為客人開單,怎料這個客人突然皺起了眉頭跟他說:「這套器材好是好了,但我想我們要需要換過另一對揚聲器。」服務員十分詫異地問道:「揚聲器有什麼問題嗎?」客人的回答是:「身為音響店員的你不是聽不出吧!揚聲器一直都沒有發出半點聲響呢!」
各位朋友,如果你如今已笑得捧著肚皮,你當然已經知道我在說什麼。但假如你的頭頂上方滿是問號的話,請你繼續看下去吧。
上述那個客人批評揚聲器(香港人往往稱為「喇叭」,內地又稱作「音箱」)「沒有發出半點聲響」,當然表示他完全不明白什麼叫「立體聲音響 (stereophonic sound 往往又簡稱 stereo) 」。
在未發明攝影之前,影像還可以透過繪畫作出一定的記錄。但聲音是一瞬即逝的東西,一旦產生即會隨風飄逝。愛迪生 (Thomas Edison) 於 1877 年發明「留聲機 (gramophone) 」是這方面的一個突破。但從附圖大家可以看出,留聲機初期只有一個「喇叭」(這兒稱為「喇叭」當然絕對恰當),因此聲音只會從一處播放出來。這種聲音重播我們稱為「單聲道音響 (monophonic sound) 」。
隨著技術的不斷改良,上述的留聲機逐步轉變為分體式的唱片機加擴音機加揚聲器,而音質也不斷地提升。但真正的突破,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立體聲錄音」。
在科技上來說,這其實不涉及重大突破,但從效果上來說,這卻帶來煥然一新的驚人感受。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所謂立體聲,只是利用多於一個拾音器(香港人多按英語 microphone 音譯而稱「米高峰」,又再簡稱為「咪」)來錄音,而在重播時則透過多於一個揚聲器來發聲。關鍵之處在於,不同揚聲器將播放不同拾音器所錄取得的聲音。
經過了來年來的試驗,立體聲的錄音和播放已經成為了一門十分成熟的工藝技術。在錄音方面,拾音器的數目可以由最少的兩個,到最多的十多二十個;但在播放方面,人們發現只需兩個適當地擺放的揚聲器,即可重現出完全立體的、如幻似真你 3D音響世界。也就是說,無論拾音器有多少個,它們收錄的信息都會透過「混音 (mixing) 」而轉化為兩條「聲軌 (sound tracks) 」,然後才交給一左一右的揚聲器播放。
啊!但這是何等震撼的播放呀!在一套優質的重播系統中,只要我們閉上眼睛,我們所聽到的人聲和樂器將會有「前、後」、「左、右」、「高、低」、「遠、近」的分別,感覺活像一隊樂隊就在我們面前演奏!在發燒音響 (audiophile world) 中這叫「結象」和「定位」,再加上「堂音」和「空氣感」等效果,便可達至一種置身其中的現場感。
也就是說,我們無需好像科幻電影中的主角帶上眼罩或頭盔,便可完全獲得一種「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的感覺!
這便把我們帶返方才的笑話之上。原來在優秀的立體聲重播中,左、右聲道的兩隻揚聲器應該營造出一個上述的3D 立體音場 (soundstage) ,而我們不應感覺到有任何聲音直接來自揚聲器!事實上,揚聲器的聲音「離箱」是「高傳真音響 (high-fidelity audio ,即我們通常說的 hi-fi) 」的一項最基本要求。
上文謂「大部分人家中都可享受3D 音響」,這個說法可說既對亦不對,這是因為只要你的音響設備包含兩隻揚聲器,它們原則上即可營造出一個3D 音場。但由於大部分人都沒有把它們適當地擺放,也不捨得花多一點金錢添置較優質的配對器材,是以「立體聲音響」雖然發明了超過半個世紀,大部分人對它仍不大了了,甚至鬧出上述的笑話!
李偉才
Ref.: HouseNews
Saturday, December 21, 2013
Sunday, December 08, 2013
浪琴表香港國際賽事 2013
各位馬迷, 今天是浪琴表香港國際賽事 2013, 是馬會最重視大賽日子, 大家值得看看!!
到底呢個世界, 有冇造馬? 區區推介大家睇一篇文章, 勘稱回味
休 笑 知 天 命 技 猶 舉 世 驚 ( 董 佳 )
美 國 殿 堂 級 名 將 史 提 芬 前 周 末 策 Mucho Macho Man 力 拒 來 犯 , 以 知 天 命 之 齡 首 次 勝 出 育 馬 者 盃 經 典 賽 。 美 國 育 馬 者 盃 賽 期 的 獎 金 總 額 , 僅 次 於 杜 拜 世 界 盃 賽 日 , 而 凌 駕 香 港 國 際 賽 日 , 是 全 球 最 高 水 準 賽 期 之 一 。 可 惜 因 為 時 差 , 難 於 吸 引 香 港 馬 迷 落 注 , 馬 會 近 年 已 沒 有 安 排 直 播 受 注 。 幸 而 互 聯 網 令 世 界 縮 小 , 我 輩 大 癮 馬 迷 還 是 可 在 網 上 瀏 覽 全 程 。 掛 靴 七 載 , 年 初 才 復 出 , 喜 見 五 十 歲 的 史 提 芬 丰 采 依 然 , 常 山 趙 不 減 當 年 勇 。
史 提 芬 是 典 型 的 美 式 騎 法 。 在 騎 姿 上 , 伏 鞍 甚 低 , 踏 鐙 唯 淺 , 推 騎 動 作 不 大 ; 在 取 位 上 , 從 不 緊 韁 強 留 , 務 求 坐 騎 展 步 舒 暢 , 開 心 奔 馳 , 不 介 意 腳 程 之 稍 蝕 。 九 十 年 代 受 聘 來 港 擔 任 梁 錫 麟 的 主 帥 , 每 以 中 駟 勝 上 駟 , 贏 盡 口 碑 。 但 在 紅 極 之 際 , 卻 突 然 提 早 解 約 , 夤 夜 飛 返 美 國 , 不 復 踏 足 香 城 , 惹 得 謠 言 滿 天 飛 。
實 人 實 事 按 下 不 表 , 且 說 一 則 親 耳 聽 來 卻 無 名 無 姓 的 故 事 。 說 故 事 的 , 是 一 位 造 馬 案 的 被 告 。 此 君 在 造 馬 案 罪 成 判 囚 , 但 上 訴 得 直 , 早 已 開 釋 。
此 君 年 輕 時 當 過 差 , 與 一 位 同 樣 曾 服 務 警 界 的 練 馬 師 稔 熟 。 嗜 好 跑 馬 , 跟 不 少 騎 師 來 往 , 華 洋 皆 有 。 某 天 , 那 相 熟 練 馬 師 相 告 , 欲 邀 一 位 名 滿 天 下 的 洋 將 掛 帥 , 商 借 九 肚 山 豪 宅 , 權 充 宿 舍 。 九 肚 山 豪 宅 並 非 此 君 居 所 , 不 外 別 墅 , 慨 然 答 允 。 洋 將 果 然 來 効 , 入 住 九 肚 山 , 在 港 無 親 友 , 遂 與 此 君 朝 夕 出 入 , 過 從 甚 密 。
洋 將 挾 譽 而 來 , 技 驚 四 座 , 旋 即 擦 亮 招 牌 , 廣 受 歡 迎 。 此 君 捧 好 友 的 場 , 每 多 押 注 其 坐 騎 , 時 有 收 穫 。 及 至 某 回 , 此 君 閒 聊 間 提 到 一 匹 翌 日 出 賽 的 熱 門 馬 , 洋 將 一 聽 馬 名 , 臉 色 陡 變 , 支 支 吾 吾 , 不 置 可 否 。 翌 日 接 戰 , 洋 將 竟 在 直 路 上 不 鞭 不 策 , 看 勢 頭 原 應 穩 勝 的 那 匹 熱 門 馬 , 最 終 三 甲 不 入 。 此 君 心 知 事 有 蹺 蹊 , 卻 不 便 多 問 。
待 得 洋 將 告 辭 香 江 之 日 , 此 君 駕 車 載 往 機 場 。 他 向 他 出 示 一 隻 皮 篋 , 說 篋 內 滿 盛 鈔 票 。 說 罷 , 潸 然 淚 下 。 驚 問 原 委 ? 答 道 , 生 平 以 贏 馬 為 榮 為 樂 , 從 不 作 假 , 豈 料 來 到 此 間 , 為 了 這 一 篋 青 蚨 , 竟 爾 第 一 次 ? 出 舞 弊 勾 當 ; 反 覆 思 量 , 不 宜 多 留 , 否 則 早 晚 毀 了 一 世 英 名 。 四 目 相 投 , 兩 下 黯 然 。 飛 翼 橫 空 , 思 緒 難 寧 。
這 故 事 聽 於 此 君 受 審 期 間 , 地 點 是 此 君 為 方 便 應 ? 而 於 法 庭 對 面 的 酒 店 租 住 的 套 房 。 室 內 兩 人 , 別 無 聽 眾 。 幾 多 分 真 實 ? 幾 多 分 誇 誕 ? 筆 者 莫 辨 。
Ref.: Apple Daily
到底呢個世界, 有冇造馬? 區區推介大家睇一篇文章, 勘稱回味
休 笑 知 天 命 技 猶 舉 世 驚 ( 董 佳 )
美 國 殿 堂 級 名 將 史 提 芬 前 周 末 策 Mucho Macho Man 力 拒 來 犯 , 以 知 天 命 之 齡 首 次 勝 出 育 馬 者 盃 經 典 賽 。 美 國 育 馬 者 盃 賽 期 的 獎 金 總 額 , 僅 次 於 杜 拜 世 界 盃 賽 日 , 而 凌 駕 香 港 國 際 賽 日 , 是 全 球 最 高 水 準 賽 期 之 一 。 可 惜 因 為 時 差 , 難 於 吸 引 香 港 馬 迷 落 注 , 馬 會 近 年 已 沒 有 安 排 直 播 受 注 。 幸 而 互 聯 網 令 世 界 縮 小 , 我 輩 大 癮 馬 迷 還 是 可 在 網 上 瀏 覽 全 程 。 掛 靴 七 載 , 年 初 才 復 出 , 喜 見 五 十 歲 的 史 提 芬 丰 采 依 然 , 常 山 趙 不 減 當 年 勇 。
史 提 芬 是 典 型 的 美 式 騎 法 。 在 騎 姿 上 , 伏 鞍 甚 低 , 踏 鐙 唯 淺 , 推 騎 動 作 不 大 ; 在 取 位 上 , 從 不 緊 韁 強 留 , 務 求 坐 騎 展 步 舒 暢 , 開 心 奔 馳 , 不 介 意 腳 程 之 稍 蝕 。 九 十 年 代 受 聘 來 港 擔 任 梁 錫 麟 的 主 帥 , 每 以 中 駟 勝 上 駟 , 贏 盡 口 碑 。 但 在 紅 極 之 際 , 卻 突 然 提 早 解 約 , 夤 夜 飛 返 美 國 , 不 復 踏 足 香 城 , 惹 得 謠 言 滿 天 飛 。
實 人 實 事 按 下 不 表 , 且 說 一 則 親 耳 聽 來 卻 無 名 無 姓 的 故 事 。 說 故 事 的 , 是 一 位 造 馬 案 的 被 告 。 此 君 在 造 馬 案 罪 成 判 囚 , 但 上 訴 得 直 , 早 已 開 釋 。
此 君 年 輕 時 當 過 差 , 與 一 位 同 樣 曾 服 務 警 界 的 練 馬 師 稔 熟 。 嗜 好 跑 馬 , 跟 不 少 騎 師 來 往 , 華 洋 皆 有 。 某 天 , 那 相 熟 練 馬 師 相 告 , 欲 邀 一 位 名 滿 天 下 的 洋 將 掛 帥 , 商 借 九 肚 山 豪 宅 , 權 充 宿 舍 。 九 肚 山 豪 宅 並 非 此 君 居 所 , 不 外 別 墅 , 慨 然 答 允 。 洋 將 果 然 來 効 , 入 住 九 肚 山 , 在 港 無 親 友 , 遂 與 此 君 朝 夕 出 入 , 過 從 甚 密 。
洋 將 挾 譽 而 來 , 技 驚 四 座 , 旋 即 擦 亮 招 牌 , 廣 受 歡 迎 。 此 君 捧 好 友 的 場 , 每 多 押 注 其 坐 騎 , 時 有 收 穫 。 及 至 某 回 , 此 君 閒 聊 間 提 到 一 匹 翌 日 出 賽 的 熱 門 馬 , 洋 將 一 聽 馬 名 , 臉 色 陡 變 , 支 支 吾 吾 , 不 置 可 否 。 翌 日 接 戰 , 洋 將 竟 在 直 路 上 不 鞭 不 策 , 看 勢 頭 原 應 穩 勝 的 那 匹 熱 門 馬 , 最 終 三 甲 不 入 。 此 君 心 知 事 有 蹺 蹊 , 卻 不 便 多 問 。
待 得 洋 將 告 辭 香 江 之 日 , 此 君 駕 車 載 往 機 場 。 他 向 他 出 示 一 隻 皮 篋 , 說 篋 內 滿 盛 鈔 票 。 說 罷 , 潸 然 淚 下 。 驚 問 原 委 ? 答 道 , 生 平 以 贏 馬 為 榮 為 樂 , 從 不 作 假 , 豈 料 來 到 此 間 , 為 了 這 一 篋 青 蚨 , 竟 爾 第 一 次 ? 出 舞 弊 勾 當 ; 反 覆 思 量 , 不 宜 多 留 , 否 則 早 晚 毀 了 一 世 英 名 。 四 目 相 投 , 兩 下 黯 然 。 飛 翼 橫 空 , 思 緒 難 寧 。
這 故 事 聽 於 此 君 受 審 期 間 , 地 點 是 此 君 為 方 便 應 ? 而 於 法 庭 對 面 的 酒 店 租 住 的 套 房 。 室 內 兩 人 , 別 無 聽 眾 。 幾 多 分 真 實 ? 幾 多 分 誇 誕 ? 筆 者 莫 辨 。
Ref.: Apple Daily
Tuesday, December 03, 2013
Sunday, November 17, 2013
為香港記下的一句話
瑞士專家Rolf Dobelli在他列出的52個思考錯誤中,提到一種「不作為偏誤」,他舉例:假設你和另一人結伴登山,狀況一:登山同伴掉進坑洞中,不論是去找人或親自動手,只要你肯救他,他就能活命,但你卻什麼也沒做,眼睜睜看同伴送命。狀況二:你故意將同伴推進坑洞裏,不久後他就死在那裏。請問上述兩種狀況,哪種比較惡劣?理性看來,不管是見死不救還是故意殺人,都是致人於死,但內心仍隱約覺得,見死不救似乎比較不那麼惡劣。
我們不會故意殺人,但我們常常是見死不救。見死不救的原因很多,當一個社會已墮落到你在馬路邊扶起一個跌倒的老人都會惹禍上身的時候,見死不救只是為了保護自己。但一個社會還沒有墮落到這田地,見死不救的事還是常常發生,原因或者不想惹麻煩,或者覺得做人還是少管閒事為妙。當一個你生活的社會,不公平不公義的事一再發生,社會原有良好的價值系統在毀壞,而社會現時還容許你可以做點事,你可以在網絡發聲,可以在選舉中投票,可以遊行示威集會,可以參與公民抗命,但你什麼都不做。你說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那麼你的不作為實際上是有作為,你的作為與把同伴推進坑洞裏的後果是一樣的。
從「不作為偏誤」,就想到68年法國學運的口號: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這句口號當年呼喚了千萬人出來抗爭。他們知道,若自己再不作為,就會成為整個社會問題的一部分。
為香港記下這句話時,想起自己的一生,艾青的詩句在腦裏浮現:為什麼我眼裏含着淚水?因為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
李怡
Ref.: Apple Daily
我們不會故意殺人,但我們常常是見死不救。見死不救的原因很多,當一個社會已墮落到你在馬路邊扶起一個跌倒的老人都會惹禍上身的時候,見死不救只是為了保護自己。但一個社會還沒有墮落到這田地,見死不救的事還是常常發生,原因或者不想惹麻煩,或者覺得做人還是少管閒事為妙。當一個你生活的社會,不公平不公義的事一再發生,社會原有良好的價值系統在毀壞,而社會現時還容許你可以做點事,你可以在網絡發聲,可以在選舉中投票,可以遊行示威集會,可以參與公民抗命,但你什麼都不做。你說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那麼你的不作為實際上是有作為,你的作為與把同伴推進坑洞裏的後果是一樣的。
從「不作為偏誤」,就想到68年法國學運的口號: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這句口號當年呼喚了千萬人出來抗爭。他們知道,若自己再不作為,就會成為整個社會問題的一部分。
為香港記下這句話時,想起自己的一生,艾青的詩句在腦裏浮現:為什麼我眼裏含着淚水?因為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
李怡
Ref.: Apple Daily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