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5, 2013

首富的黃昏

區區聽到經發局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mittee) 講話要「適度有為」時,真的有點汗顏,原因? 就正如呢篇文章所說一樣...


中國首富詛咒確實靈驗,今次輪到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無錫尚德(Suntech)的創辦人施正榮,2005年以23億美元身家榮升首富的他,近日接連失去公司CEO及主席的職務,更傳出被董事局調查他在任期間交易。一度市值過百億美元的尚德,跌至現在不足兩億美元。公司的可換股債券投資者,更可能於周五入稟申請公司破產。

施正榮的故事,不是單單一個民企老闆掙扎求存的故事,也是政府推動產業政策意圖pick winner的犧牲品。從尚德的故事,可以預示梁振英「適度有為」的產業政策,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

靠誤打誤撞 幾年間致富

施正榮幾年間由留學生變成為太陽能行業的蓋茨,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故事,連他也承認,是由很多誤打誤撞的因素促成。正如他本來拿的是美國獎學金,卻因為行政機關的錯誤,結果去了澳洲讀書,因而師承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拿了博士學位後,本打算留在澳洲發展,卻因為碰上內地來的友人,得知內地經濟蓬勃,膽粗粗地草擬了一份200多頁的太陽能電池生產計劃書,帶上40萬美元積蓄及自己的研究成果,去內地政府部門碰運氣,結果給他游說到急欲尋找增長點的無錫市政府支持,動員旗下國企向其提供600萬美元的資金。尚德由此正式成立,這一年是2001年,他才38歲。

施正榮事後回想:「我沒有想過會回中國,更沒有想過會當生意人,我的生涯規劃很清楚,我想當教授。」

這條首富之路,開始時相當好走,公司成立僅五年,尚德便申請到美國紐交所上市,股價一度見90美元,施正榮的身家急增至逾23億美元,登上當時的首富之位。

尚德藉着無錫市政府提供的無息貸款及零地價優惠,急速擴張產能,碰上金融海嘯前夕油價急升,歐洲大肆補貼新能源應用,再加上其後中央4萬億救市刺激的需求,令尚德一躍而成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2010年時營業額已超過30億美元。施正榮的事業可說如日方中。

不過,隨着歐美經濟連年放緩,加上政府財政捉襟見肘,開始收縮對太陽能的補貼,包括尚德的幾家內地供應商,一直以超低價搶佔市場,趕絕了不少外國的競爭對手,引來歐美政府發動貿易戰,對幾家中國廠商展開反傾銷調查,更針對性地提高關稅。

經營環境大逆轉,令過去幾年盲目擴張的後遺症現形,尚德的問題一一曝光,業績在嚴重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持續轉差,尚德去年5月公佈對上四個季度勁蝕6.5億美元後,已再沒有公佈業績。去年7月更披露一筆用於擔保貸款的5.6億歐元(約53億港元)德國國債,可能並不存在,事件疑似涉及欺詐,更扯到施正榮身上,嚴重打擊他的誠信。

負債高達20億美元的尚德,如今現金流僅足以支持營運,面對本月超過40億元人民幣貸款到期,市場開始竊竊私語。上周一,董事局終於出手,即時免去施正榮的主席職務,昨日再傳出調查他在位期間的數宗問題交易。同時間,董事局向本周五到期的5.41億美元可換股債券的債權人,展開游說工作,說服了近六成債權人通融兩個月,但不肯妥協的債券投資者依然有權,在周五入稟申請尚德破產。

政府執手尾 恐惡性循環

尚德在無錫僱用近兩萬人,一旦倒閉將對無錫市的就業有顯著影響,其破產已不是個別企業的事情,市政府領導也要負上責任。再者,若這間國家重點扶持民企出現違約,也可能引發漣漪效應,拖累其他地方龍頭民企。這幾年,類似理由我聽得太多。因此,最大的可能是市政府「抵得諗」,向尚德注資,由納稅人埋單。債權人可能要損手少許,未必能全身而退,但肯定可以「執番身彩」。

地方政府本着做大做強的心態,「適度有為」地推動產業,以為自己獨具慧眼,可以pick the winner,培養出行業龍頭之餘,又可以刺激就業及交出亮麗的GDP增長。不過,有政府的背書及大量補貼,往往嚴重扭曲了投資行為,民營企業家自然覺得可以放手一博,而疏於處理經營風險,即使需求回落仍然大肆擴充,面對更多非傳統能源如頁岩氣及可燃冰的出現,依舊盲目樂觀。

當然,尚德不會玩完,但卻可能變成一個棄之可惜的財政包袱。地方政府揀不中贏家,但又因為政治原因,讓轉弱的企業繼續霸佔資源,阻撓創造性破壞的新陳代謝,其遺害可能遠超幸運揀中贏家的好處。我不想見到,港府的產業政策,會走到這一步。

丘亦生

Ref. Apple Daily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