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晚聽人網, 蕭生話民主黨好多機會全體投贊成票, 如果屬實, 香港民主黨就真係正式玩完, 民主黨, 更無恥~
http://www.hkreporter.com/myradio/channel_list.php?channelid=4
陳雲呢篇文章, 真係寫得好好~
多言失實,文過飾非。中共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六月七日發言,題為「香港政改和未來普選問題」,扭曲普選定義以袒護功能組別,使其長留立法會。種種謬論,不在話下,令人驚訝者,是此君之言辭,充塞極權者愛用之前飾語,猶如語言枷鎖陳列館。
所謂前飾語,是在名詞動詞什麼詞之前,加上不必要的限定詞以修飾之,形成累贅的前飾語( pre-modifier),經典的共黨前飾語,是廣大群眾、熱烈歡迎、充分體現、勝利完成之類,看似無聊官腔,實則迷弄語言觀感,使人頭腦擔枷,思想加框( framing the mind)。
喬先生說,港府「正式公佈」的政改方案,「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充分體現」了根據香港實際情況循序漸進發展民主的原則。港府「深入解釋」提出這個方案的理據。對各種意見,都「認真地聽取,並認真作出回應」。「普選時提名的民主程序如何設計,需要根據《基本法》的規定深入研究」。至於功能界別,可以通過「理性」討論去凝聚共識。
這些言詞,褒揚港府之功績過甚,明眼者當有文過飾非、欲蓋彌彰之嘆。公佈就已是正式的了,正式公佈,難道事前有鬼祟的公佈不成?聽就好了,不必聽取,更不必廣泛聽取和認真聽取。政府要實踐憲法,不是研究憲法。真要研究,一個詞「研究」就是,「深入研究」反而是亂詮釋、鑽空子,無中生有,無法無天。至於理性的討論、有效的措施、可行的建議之類,倒是新派的官僚語,原是香港特區政府發明,返傳大陸了。人民的討論,不論是理性的、非理性的、感性的、大吵大鬧的,政府都要聽,而毋須事前限定人民必須理性討論。討論得到的理性意見,是在公議之後才可以判斷出來的,不是事前可以預定的。
這些限定的前飾語,久而不察,人民的思想必受其枷鎖,在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往理性、可行、有效、重大等等的方向走,而這些方向,往往事前受到政府言論所限定。
財政司曾俊華在三月六日的網誌「預算案後記」說,「社會近年一旦發生重大事故,社會輿情就會追究責任,然後要求政府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凡出事故,政府都有責任,不必是「重大事故」的。提出解決方法就夠,在此之前,限定為「可行的」,就預先在思想上審查了未必是不可行的各種方案了。律政司黃仁龍於六月八日向中學生推銷政改,尋求支持,說他也渴求普選,「但要實事求是,用最有效的方法爭取」。有效的方法,當然是依循政府的規定了。不過,黃司長玩弄前飾語,走火入魔,加了個「最」字,弄巧反拙了。最有效的爭取方法,莫非是革命?
文:陳雲
Ref.: http://hk.nextmedia.co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