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13

音魂不息2:消失的音樂盛世


HMV做不住,我好奇的不是巨人為何倒下,而是1994年它因何誕生。換句話說,香港人曾經愛音樂有多瘋狂?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樂迷,胃口好到可以容得下幾份音樂雜誌,刊登一篇幾千字樂評而不怕沒有讀者。那個年代到哪裏去了?
記者:劉嘉蕙
攝影:楊錦文、劉永發

樂評人的少林寺

先旨聲明,我是標準八十後,九十年代才識字讀雜誌。八十年代樂迷最追捧的《音樂一週》、《搖擺雙週刊》、《助聽器》,我聽過未睇過。一看,不得了,原來三十年前香港年輕人水平竟如此高,聽音樂聽得竟這樣認真,文章居然這麼有板有眼,一列音樂雜誌鋪在面前,我像挖掘到一個失落的古文明。

八十年代樂迷聽甚麼歌?別說主流中文歌,單單外語歌曲的聽眾人口,已經夠養起幾本音樂雜誌。樂評人袁智聰說,那些年扭開TVB能看到Boy George的MV,電視觀眾會懂得欣賞妖艷的美;電台數Billboard流行榜,由第一數到第四十;報紙檔更是百花齊放,「以前去報攤,音樂雜誌是一個Section,可因應你不同口味對號入座。潮的看《好時代》、《新時代》,講流行明星、送海報。愛另類的有《搖擺雙週刊》和《音樂一週》,想看Technical的東西有《結他》雜誌,教你改裝結他、刊登樂譜讓讀者照着練。」三十年前的印刷,自然沒有今天的華麗,雜誌薄薄一份寥寥幾頁,形式像今天社區的Newsletter,相片鬆郁濛照刊登,以今日技術水平看,版面設計與紙質完全不合格,但那是個還着重內容的年代,只要是好文章就不怕沒人看,青少年愛投稿寫樂評。袁智聰第一篇獲刊登的樂評,他記得是在1987年,刊登在《Music Bus》,那時他中三,寫的是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英倫組合Shelleyan Orphan,「之前也有些稿件登在讀者投稿欄,但不算正式,寫Shelleyan Orphan那次是獨立的一篇,彩色的,見到那一刻,我手都震。」得到鼓勵,他更努力投稿,一次雜誌刊登他的文章,文章底下卻多了一行字,「雜誌編輯叫我見字請聯絡,我打電話去,約見面,此後固定供稿,也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數一數,不覺快三十年。

在那年代,「聽歌多」是一項才能,寫樂評也不是甚麼寂寞的工作,因為讀者會來信交換意見,「做雜誌時,甚至收過一些自製的手作仔禮物,有些志趣相投的,又會變成筆友。」音樂媒體蓬勃,也間接帶動樂壇進步,Beyond和達明一派都是八十年代音樂雜誌的衍生物。

記者避談音樂

任何年代的年輕人聽完歌,都需要找一個渠道表達感受,但不是每個年代都能培養出專業的樂評人。

袁智聰形容,八十年代樂評界有幾個少林寺,他的練功之路,曾經過《Music Bus》、《年青人周報》、《助聽器》幾個大站,想文章得到發表,成為固定作者,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少林寺最珍貴的,是可以認識到前輩,如果你的稿有錯漏,會有人跟你說。現在網上平台開放,反而少人認真評價你的文章,所以常會見到一些歪理,甚至簡單知識的出錯,也未必有人糾正。」他慶幸自己有階梯可循,可以拾級而上,造就在1994年創辦《音樂殖民地》雜誌,「我是一步步來的,做雜誌讓我掌握到當中的運作、認識到一批作者,成為我之後辦雜誌的資源。現在的樂評人沒有這些少林寺,要一下子做出一本雜誌,也許就很難了。」今日的報紙檔,基本上是沒有音樂雜誌的,間或出現在潮流文化雜誌的音樂報道也失去專業性,歌星訪問例牌談風月不談音樂,「以前是有音樂版有音樂版記者的,現在可能由外娛或文化版記者負責,記者未必懂音樂,自然也避談音樂。《壹週刊》以前也有碟評,現在只剩下影評。」

音樂癡漢口述歷史

Gary和Ben前年跟三幾位朋友組班,在網上電台「Our Radio.hk」主持音樂節目《音樂次文化》,每星期抽幾小時找資料開咪,無酬,全自發。<-- b="">

他們是根正苗紅的八十年代樂迷,被《音樂一週》和《搖擺雙週刊》薰陶、受外語歌洗禮、曾經把大部份薪水進貢HMV,在周末自製音樂之旅,「先行銅鑼灣HMV,跟住去中環HMV,再坐船去尖沙嘴HMV,一天就這麼過了。」Ben說。少年時代誰都迷過甚麼,但很少癡心到中年,他們說以前音樂得來不易,所以一旦得到了,就注定刻骨銘心,「八十年代聽唱片,要去唱片店租,將黑膠唱片灌錄到卡式錄音帶,碰到特別喜歡的唱片,會選用貴一點的錄音帶,歌詞則逐隻字默寫出來,所以隻隻唱片都聽到滾瓜爛熟。」好虔誠,虔誠得天地動容。
聚在一起開咪,他們夾好,不由ABC講起,只講自己喜歡的,也不理聽眾聽不聽得懂,卻意外地迴響不俗,又一個集體回憶被勾起來了,「做這個節目,才發現大家都在回味同一個年代。」於是更理直氣壯把八十年代記憶一一搜羅,找填詞人黎彼得講填詞、找半鬼佬半香港人河國榮講廣東歌之戀、找香港錄音大師Keith Yip與有香港搖滾教父之稱的Sam Jor暢談音樂盛世。這個訪問名單,八九十後看不明白,但他們樂在其中,希望音樂的好人好事得到傳頌,「說傳承太偉大,我們的年代幸運,有這麼多人Guide我們找好音樂,但這些知識有斷層,即使Google也找不出甚麼來。新一代人聽歌好迷失,對基本音樂類型認知也薄弱,我們想做的,是比較接近口述歷史,再唔講,過多幾年無人知。」Gary說。

節目重點不是播舊歌,是重構那個愛音樂的氛圍,他們每集講一個主題,縱橫美國民謠歌手Bob Dylan與大AL、從的士高講到工業音樂、又暢談Synthpop與New Romantic之別,至今主持了過百集,全部有根有據不是純吹水。我驚訝幾個樂迷竟可以湊得出一本音樂百科全書,難怪當年HMV可以在香港立足,也難怪今日風光不再──這一代,誰還有人聽歌聽得如此熱心?
《音樂次文化》:http://www.ourradio.hk/index.php/radio-program/music/synth

那些年的音樂雜誌

Ref.: Apple Daily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