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3, 2009

教育千瘡百孔何來產業化?

施政報告諮詢開始,特首開宗明義,政改不談,只談經濟經濟問題,就只集中談所謂六大產業:教育、醫療、檢測和認證、環保、創新科技,以及文化及創意。

花費大卻一片亂象
看到教育產業化,我看很多
家長和我一樣,疑問多多:教育不是學生的權利嗎?教育不是一項公共投資嗎?教育不是培養人才嗎?教育不是協助貧困人士脫貧的嗎?何時教育變成一門生意?變成一項產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同的民調也發現,香港的教育政策,一直是最多人不滿意的政策。如此劣績,教育產業憑甚麼令香港經濟飛黃騰達,再創高峯?

特區政府說,我們的政府投資教育絕不手軟。納稅人也知道,政府每花一百元,就有二十五元用在教育。無一項公共政策,比教育花更多的錢,諷刺的是,無一項公共政策,換來如此大的不滿。

作為家長,看到香港教育的亂象,大多搖頭嘆息。教育改革,朝令夕改;語言政策,朝三暮四;通識教育,準備不足;十萬教師,士氣消沉;莘莘學子,成為白老鼠,為香港教育改革的實踐,賠上了精神,花去了時間。換來的,恐怕是更多的擔憂和焦慮,對前景的無奈和嘆息。進入大學,望子成才,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也是目前知識型經濟,必須具備的謀生技能。無數的人力資源報告指出,香港嚴重缺乏大學生,但政府的資助學位課程,十多年來紋風不動,每一百名適齡學生只有十八人可就讀資助學位。數目之低,恐怕比一些發展中國家,還要落後。

為讀副學士一身債
最令家長心痛的,政府為處理大專學額不足的問題,來了個教育大躍進,炮製了副學士這個名銜。名義上說自負盈虧,實質上與商業化無異。辦學團體紛紛被迫「向錢看」,副學士
課程如雨後春筍,越辦越多,令香港適齡大專人口翻了一番。但九年的實驗小結是:課程素質參差、銜接問題大、學生學歷高不成,低不就。還有是,副學士兩年學費九萬元,叫家長百上加斤。沒法負擔學費的家長,子女惟有向政府借貸,面對「一畢業,一身債」的局面。

我們不得不承認,香港多間政府資助的大學,有卓越的學術成就,在國際上享負盛名。但這些成功背後,多是政府大量投入之果。缺乏政府的資助,教育服務就擺脫不了商業化的規律,在商言商,香港大專教育的產業化,很難想像不會重蹈副學士的覆轍。

面對教育千瘡百孔的問題,行政長官應當將資源先用作提高資助大學學位,讓香港的家長和學生,對着那些蜚聲國際的香港的大學排名,不再是望梅止渴。

文:佘繼泉
香港路德會協同中學校友會主席

Ref. Link: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