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0, 2013

第二選擇

除了「第三選擇」(詳見昨文)能夠左右顧客的購買決定外,原來還有「第二選擇」同樣可以影響個人思考,並予商家可乘之機。Dan Ariely是美國有名的心理學及經濟行為學教授,出版過兩本的暢銷書,都是以人的不理性為題。其中講述教授自己曾經的訂閱過程,如何啟發他對「決擇過程」的研究。

話說他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這本備受財經人士愛戴雜誌的讀者,某次瀏覽該雜誌網站,看到以下的訂閱選項:
(1)網上電子版訂閱每年59元(美元,下同);
(2)印刷本訂閱每年125元;
(3)印刷本加電子版訂閱每年125元(我冇寫錯,你亦冇睇錯,教授更加反覆查看,確係同一索價)。

他既是網友(不然怎會留意到這則網上廣告),當以電子版訂閱為尚,不過都有一刻閃過想揀第三選項,點解,因為抵囉!既然印刷本訂閱本要125元,現付同一價錢,卻有兩種閱讀享受,怎不划算?而第二項明顯就是莫名其妙的「蝕底」之選,所以一般訂戶自會作出精明選擇,擺盡「着數」,怕且仲會嘲笑雜誌社的定價漏洞,不過,如此份量財經刊物的員工,又豈會輕易犯下低級錯誤。

爛透選擇 轉移視線
當然,教授身為心理和行為學專家,亦非省油的燈,他沒急於訂閱,反而就此展開模擬實驗。他為參與者設定完全一樣的雜誌訂閱條件,然後發現有高達84%的「一般人」會不自覺的選擇第三項,其實也是訂價最高的選項。當然,怎也沒有人會揀第二選擇。然後實驗繼續,不過這次卻剔走那爛到出面的第二選擇,且看結果如何。最終選擇第三項,現是第二項:印刷本加電子版的訂戶比例,由最初的八成多跌到得番三成幾!

之後,他將同一實驗再做,不過這次卻換以全數免費旅遊目的地,羅馬或巴黎。一如所料,各有一半的選擇。而只要中間加上任一地點的半費行程選項,譬如說羅馬半價,羅馬無端就成了大熱地點。再一次「第二選擇」的威力盡顯,所謂爛的選項目的只在轉移視線,以求襯托「次爛」的威風。

正如教授其後的解說,人並沒有一個內置的「價值咪錶」,能夠適度衡量各物所值。事實上,我們往往習慣傾向以「相對」和「比較」去評定需求,再而定價。所以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反只知道不要甚麼。

因此一日偽首在位,任何一位Plan B我們都是看得順眼。

盧先亞

Ref.: Apply Daily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