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13

音魂不息2:消失的音樂盛世


HMV做不住,我好奇的不是巨人為何倒下,而是1994年它因何誕生。換句話說,香港人曾經愛音樂有多瘋狂?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樂迷,胃口好到可以容得下幾份音樂雜誌,刊登一篇幾千字樂評而不怕沒有讀者。那個年代到哪裏去了?
記者:劉嘉蕙
攝影:楊錦文、劉永發

樂評人的少林寺

先旨聲明,我是標準八十後,九十年代才識字讀雜誌。八十年代樂迷最追捧的《音樂一週》、《搖擺雙週刊》、《助聽器》,我聽過未睇過。一看,不得了,原來三十年前香港年輕人水平竟如此高,聽音樂聽得竟這樣認真,文章居然這麼有板有眼,一列音樂雜誌鋪在面前,我像挖掘到一個失落的古文明。

八十年代樂迷聽甚麼歌?別說主流中文歌,單單外語歌曲的聽眾人口,已經夠養起幾本音樂雜誌。樂評人袁智聰說,那些年扭開TVB能看到Boy George的MV,電視觀眾會懂得欣賞妖艷的美;電台數Billboard流行榜,由第一數到第四十;報紙檔更是百花齊放,「以前去報攤,音樂雜誌是一個Section,可因應你不同口味對號入座。潮的看《好時代》、《新時代》,講流行明星、送海報。愛另類的有《搖擺雙週刊》和《音樂一週》,想看Technical的東西有《結他》雜誌,教你改裝結他、刊登樂譜讓讀者照着練。」三十年前的印刷,自然沒有今天的華麗,雜誌薄薄一份寥寥幾頁,形式像今天社區的Newsletter,相片鬆郁濛照刊登,以今日技術水平看,版面設計與紙質完全不合格,但那是個還着重內容的年代,只要是好文章就不怕沒人看,青少年愛投稿寫樂評。袁智聰第一篇獲刊登的樂評,他記得是在1987年,刊登在《Music Bus》,那時他中三,寫的是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英倫組合Shelleyan Orphan,「之前也有些稿件登在讀者投稿欄,但不算正式,寫Shelleyan Orphan那次是獨立的一篇,彩色的,見到那一刻,我手都震。」得到鼓勵,他更努力投稿,一次雜誌刊登他的文章,文章底下卻多了一行字,「雜誌編輯叫我見字請聯絡,我打電話去,約見面,此後固定供稿,也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數一數,不覺快三十年。

在那年代,「聽歌多」是一項才能,寫樂評也不是甚麼寂寞的工作,因為讀者會來信交換意見,「做雜誌時,甚至收過一些自製的手作仔禮物,有些志趣相投的,又會變成筆友。」音樂媒體蓬勃,也間接帶動樂壇進步,Beyond和達明一派都是八十年代音樂雜誌的衍生物。

記者避談音樂

任何年代的年輕人聽完歌,都需要找一個渠道表達感受,但不是每個年代都能培養出專業的樂評人。

袁智聰形容,八十年代樂評界有幾個少林寺,他的練功之路,曾經過《Music Bus》、《年青人周報》、《助聽器》幾個大站,想文章得到發表,成為固定作者,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少林寺最珍貴的,是可以認識到前輩,如果你的稿有錯漏,會有人跟你說。現在網上平台開放,反而少人認真評價你的文章,所以常會見到一些歪理,甚至簡單知識的出錯,也未必有人糾正。」他慶幸自己有階梯可循,可以拾級而上,造就在1994年創辦《音樂殖民地》雜誌,「我是一步步來的,做雜誌讓我掌握到當中的運作、認識到一批作者,成為我之後辦雜誌的資源。現在的樂評人沒有這些少林寺,要一下子做出一本雜誌,也許就很難了。」今日的報紙檔,基本上是沒有音樂雜誌的,間或出現在潮流文化雜誌的音樂報道也失去專業性,歌星訪問例牌談風月不談音樂,「以前是有音樂版有音樂版記者的,現在可能由外娛或文化版記者負責,記者未必懂音樂,自然也避談音樂。《壹週刊》以前也有碟評,現在只剩下影評。」

音樂癡漢口述歷史

Gary和Ben前年跟三幾位朋友組班,在網上電台「Our Radio.hk」主持音樂節目《音樂次文化》,每星期抽幾小時找資料開咪,無酬,全自發。<-- b="">

他們是根正苗紅的八十年代樂迷,被《音樂一週》和《搖擺雙週刊》薰陶、受外語歌洗禮、曾經把大部份薪水進貢HMV,在周末自製音樂之旅,「先行銅鑼灣HMV,跟住去中環HMV,再坐船去尖沙嘴HMV,一天就這麼過了。」Ben說。少年時代誰都迷過甚麼,但很少癡心到中年,他們說以前音樂得來不易,所以一旦得到了,就注定刻骨銘心,「八十年代聽唱片,要去唱片店租,將黑膠唱片灌錄到卡式錄音帶,碰到特別喜歡的唱片,會選用貴一點的錄音帶,歌詞則逐隻字默寫出來,所以隻隻唱片都聽到滾瓜爛熟。」好虔誠,虔誠得天地動容。
聚在一起開咪,他們夾好,不由ABC講起,只講自己喜歡的,也不理聽眾聽不聽得懂,卻意外地迴響不俗,又一個集體回憶被勾起來了,「做這個節目,才發現大家都在回味同一個年代。」於是更理直氣壯把八十年代記憶一一搜羅,找填詞人黎彼得講填詞、找半鬼佬半香港人河國榮講廣東歌之戀、找香港錄音大師Keith Yip與有香港搖滾教父之稱的Sam Jor暢談音樂盛世。這個訪問名單,八九十後看不明白,但他們樂在其中,希望音樂的好人好事得到傳頌,「說傳承太偉大,我們的年代幸運,有這麼多人Guide我們找好音樂,但這些知識有斷層,即使Google也找不出甚麼來。新一代人聽歌好迷失,對基本音樂類型認知也薄弱,我們想做的,是比較接近口述歷史,再唔講,過多幾年無人知。」Gary說。

節目重點不是播舊歌,是重構那個愛音樂的氛圍,他們每集講一個主題,縱橫美國民謠歌手Bob Dylan與大AL、從的士高講到工業音樂、又暢談Synthpop與New Romantic之別,至今主持了過百集,全部有根有據不是純吹水。我驚訝幾個樂迷竟可以湊得出一本音樂百科全書,難怪當年HMV可以在香港立足,也難怪今日風光不再──這一代,誰還有人聽歌聽得如此熱心?
《音樂次文化》:http://www.ourradio.hk/index.php/radio-program/music/synth

那些年的音樂雜誌

Ref.: Apple Daily

音魂不息1:巨人 沉淪記


天天有新聞,上周傳出破產消息的HMV,疑獲得「白武士」打救,似乎壽元未盡。無論如何,這個音樂王國沒落傾頹,早已是不爭事實,即使今次得吊鹽水,也無可能恢復當年勇。從雄霸尖沙嘴到退守商場、從唯音樂獨尊到兼賣流行小說電玩耳筒香口膠,廿年來這間唱片店的命運,也是本城縮影嗎?
記者:劉嘉蕙
攝影:劉永發、林栢鈞

幾許風光

前店員:派星探發掘專才!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香港樂迷有很多大事期待。
美國西雅圖興起的Grunge Rock巨浪方興未艾,Britpop熱潮又旋即在全球引爆,英倫勁旅Suede、Blur、Oasis急速俘虜樂迷耳朵。同時,英國唱片零售老店HMV宣佈1994年落戶香港,首站銅鑼灣皇室堡,隨後於尖沙嘴漢口道張燈結綵,四層音樂超級市場、上萬唱片存庫、現場DJ Booth、巨型屏幕放送最新MV、試聽器整裝待發……凡此種種,在音樂不是垂手可得的Pre-Internet時代,HMV令全城High起來。

Toto八十年代就在唱片店工作,在行內有資歷,HMV開店時,他被挖角管理Alternative(另類音樂)部門。他憶述開業初期,HMV曾安排「星探」到各唱片店發掘專才,「扮晒問嘢之後先表明身份。」此舉只為確保位位店員愛音樂更懂音樂,「其後我有份出見工問卷題目,我專登出得深到死,成四頁紙,從Pop到冷門都問。新人嚟面試,問佢聽乜音樂,如果答乜都聽,一定唔請,因為代表你無立場、唔識聽。」他當年駐守尖沙嘴店,不久被擢升至店長,負責管理地下及一樓兩層,每日播甚麼歌由他話事,「我好獨裁,唔准打中文歌,要聽中文歌上番去中文唱片部聽。做HMV好開心,人工高、好玩、最緊要係受人尊重。畫隻龜,幾千幾千貨咁出,唱片公司都要睇我哋頭,成日安排政治飯局、送Sample。」1995年,公司頒他最佳員工獎,請他去英國培訓,「都係飲酒開Party。」Good Old Days。

HMV是個焚化爐

今日賣唱片無前途人所共知,九十年代香港人人搵到錢,甚麼都賣得去賣得好。
樂迷買大碟又追Single,東西愛儲齊成套,熱門冷門都掃,「尖沙嘴好似焚化爐,揼乜嘢落去都賣得出。」Toto記得有年大年初三,一天營業額就百五萬,「𠵱家?我估要幾間舖夾埋做三四個月先有呢個數。」當時全球HMV數香港店最賺錢,日本、新加坡人都來光顧香港店,$99一隻碟在遊客眼中算平,「遊客一買就一箱箱,我哋要另外請阿姐專門Pack箱。」今日尖沙嘴依舊多遊客,但他們不買唱片了。

HMV初期氣氛好,Toto說跟入貨制度也有關係,原來HMV幾間店一開始是各顧各,因應各店買手喜好而入貨,發展出不同特色,「中環店比較多電嘢,Rock嘢就尖沙嘴最齊。」各自為政的好處是有良性競爭,儲到一批忠實擁躉之餘,也間接鼓勵樂迷多走走逛逛,要一天逛勻三間HMV才叫完成任務。直至大約1998年,HMV改為統一入貨,方便團購議價,利潤也許高了,但風格再難維持。

1997年Toto移民加拿大,跟HMV賓主關係告一段落,回流後以客人身份光顧,唏噓老相好已經今非昔比,店員懂英文不懂音樂,音樂區也不斷縮水,「最離譜係連飲品都賣埋。」雜亂無章是一回事,事實HMV近年的確靠賣雜貨救亡,而香港店賣雜貨創舉更被引為Good Case,全球HMV也爭相仿效。「其實呢幾年因為影音數碼化,好多Megastores例如Tower Records、Blockbuster、KPS同Virgin已經相繼破產,HMV算遲喇。」

打碟DJ:我播乜,客買乜!

昔日香港HMV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道風景,是Live DJ Booth,每周請音樂人及DJ現場分享音樂品味。
專長另類音樂的資深樂評人黃志淙是台柱之一,他笑言那是「互聯網前無知年代」,接觸音樂途徑少,樂迷特別餓,他一個星期走幾轉,在不同媒體介紹音樂,「當時我在商台全職,另外在電視台做VJ,HMV出現後,唱片公司想找電台DJ配合,所以我又有機會去HMV現場打碟。」HMV銅鑼灣店是他主場,他記得當年天天車水馬龍,人人去HMV當行街,盯實Video wall上播的MV,跟正在打歌的DJ揮手,「平時做節目困喺錄音室,現場反應直接,對我嚟講好新鮮,有啲樂迷聽我播完隻歌,會即刻走去買CD,又或者走埋嚟哼幾句旋律,問我係乜歌。」他通常負責周六晚間時段,店員都是音樂人,放工後齊齊Party直落,「嗰段日子真係好回味,直到後來要交碩士論文,我先捨得唔做。」

跟許多樂迷一樣,黃志淙坦言近年已少逛HMV,「一來因為𠵱家要搵音樂太方便,另外係HMV搬咗幾次,𠵱家中環同尖沙嘴嘅舖頭位置,對我嚟講都幾隔涉。」畢竟有過美好時光,HMV傳出破產當日,他也特地去緬懷一番,拍了張照片,「同HMV嘅感覺似老朋友,見做唔住,有啲可惜,但無可否認,時代不斷變,佢嘅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講真,連Richard Brandson咁叻,Virgin Megastore都有問題,唱片零售真係好難做,全行都需要搵新出路。」

牠主人的聲音

HMV財困事件的「意外收穫」,是讓全世界終於知道HMV全寫是「His Master's Voice」(牠主人的聲音)以及招牌Logo「狗仔聽留聲機」的由來。招牌上的獵狐爹利犬叫Nipper,生於英國布里斯托,主人過身後,Nipper被送往主人的藝術家弟弟Francis Barraud家中照顧。Nipper離世後,Barraud創作了「His Master's Voice」這畫作,描繪牠聆聽留聲機的專注神態,而留聲機播放的,是牠已故主人的聲音。留聲機公司Gramophone Company買下此畫作商標,並在1921年開設首家HMV唱片店。
Ref.: Apple Daily


Thursday, January 24, 2013

為什麼享受工作

聽落有點不可思議,做久了,開始發覺享受工作,大家想想,一個位置,可以讓你接觸本科最新技術,InSAR, Thermal Satellite Image, LiDAR, 3D Virtual Platform,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 GPS, Laser Scanning, 3D GIS,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以上技術, 不是聽聽, 而是可以親身接觸...

正如當大家停留 Nokia 年代, 還在批評Nokia 如何垃圾, 你已經可以玩 iPhone, 玩 Samsung...

還有, 就是氣氛, 從來不敢想像, Senior 可以請你食法國午餐, 會成team 人去酒店食lunch buffet, 請你食 starbucks 下午茶, 食潮州打冷, 食乳豬...

開會可以講笑, 不用扮拘謹, 可以談天說地, 講美國槍械, 講環保, 講電影, 講少年pi, 講旅遊, 講哲學, 講黑格爾, 講宗教, 講反國教, 講音樂, 講歌劇, 講古琴, 講環保, 講釣魚台, 講馬拉松, 講人生...

你工作之餘, 還可以學習做人態度, 讓你思考, 就是這樣

Wednesday, January 23, 2013

跟陳婉嫻算舊數


看到工聯會陳婉嫻最近又再交足表情的打空炮,批評同門弟兄梁振英,說梁對標準工時立法採取拖字訣。這令我不得不修理一下這位深得香港政治白癡寵愛並招搖過市多年的陳女士。

以工聯會為首的香港左派工會長期由北京獨裁政權操控,因此絕不可能參與推進香港民主的正義事業。於是,工聯會長期從事一種在全世界文明社會的工會組織都不會做的事,就是一手鎮壓民主,一手聲稱爭取工人權益。反民主,卻搞工運,可能嗎?一個被反民主的保皇派功能團體和分組點票等奴隸機制所操弄的立法會,會通過可以明顯改善勞工權益的法案嗎?
民主政制會大有助於勞工權益,這是極其顯淺的道理。全球勞工權益最好的國家,都是最民主的國家。國際間許多學者如Dani Rodrik、Thomas Palley等也已論證,民主制度會直接或間接的推進勞工權益。其實,民主制度若搞得太差,何止連累勞工權益,隨時連嬰兒的奶粉問題也難以解決。

儘管民主制度極有利於勞工權益,陳婉嫻還是堅決聽命於其中國主子,邊搞工運邊反民主,當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為了緊隨黨的路線,壓制香港的民主發展,陳婉嫻在十多年出任立法會議員期間,沒有贊成過一項推進香港民主的議案。其反民主惡行繁衍,僅略舉如下:一、九七年參加嚴重摧殘香港民主和工人權益的臨立會,其間臨立會通過了廢除工人集體談判權、恢復嚴重踐踏人權的《公安條例》、廢除了令立法會民主成份大增的功能組別「新九組」、廢除了《香港人權法案條例》的凌駕性地位,和廢除了兩個有利於香港民主發展的市政局等等;二、在雙普選議題上,一直緊隨黨中央;三、○三年支持強推惡法二十三條;四、○九年否決二○一二政制發展公眾諮詢議案;五、○九年否決全面檢討問責制議案;六、○九年否決捍衞新聞自由議案;七、二○一二年支持推行內容失實偏頗極不利於香港民主發展的洗腦國民教育;八、連續多年否決六四議案。

這樣一個仇視民主的人去搞工運,當然注定了以鬧劇告終。

二○○六年,立法會辯論最低工資時,陳婉嫻因惡行纍纍而被聲討,兩度哽咽下淚,並拍枱嚴正獅吼:「攻擊任何事都得,攻擊我出賣工人的利益我不可以接受!」陳一直把最能保護勞工權益的民主制度棄若敝屣,這不就是出賣工人利益的鐵證?一手打壓民主,一手推動工運,其荒誕滑稽,本已天下無雙,一旦被拆穿西洋鏡,還要搥胸頓足標淚,怪不得Arthur H. Smith在其巨著《中國人的性格》裏說,戲劇之於中國人,就如運動之於英國人,鬥牛之於西班牙人。

惟其如此,工聯會的支持度一向居高,陳婉嫻更是最受歡迎的立法會議員。魯迅在近九十年前已經解釋了這個怪現象,說「大約國民如此,是決不會有好的政府的;好的政府,或者反而容易倒。也不會有好議員的;現在常有人罵議員……說他們……趨炎附勢,自私自利,但大多數的國民,豈非正是如此的麼?這類的議員,其實確是國民的代表。」用香港人的用語來說,就是臭罌出臭草了。

(聯繫作者﹕http://joechungvschina.blogspot.no/)

鍾祖康
《來生不做中國人》作者

Ref.: Apple Daily

恐慌性亂噏


施政報告應該是政府的施政藍圖,即使有所偏離和修正,也應該是報告發表的數月後,因為人畢竟沒有水晶球。從來沒有如梁振英般數日內就要作出修正。

梁振英的施政報告一出,連梁粉第一大報也指它是「遠水難救近火」,而細心分析後,更發覺這些遠水並不是梁振英拿出來的,而大都是曾蔭權當年就規劃出來的了,即使十年後救得了火,也似乎應該是曾蔭權的功勞。

面對如此拙劣的施政報告,港人用行動表示對梁的不信任,立即如張炳良所說的恐慌性買樓,令樓價再上高峯,因此梁振英立即出口術指政府不排除會實施空置稅以對付囤積房產,而張炳良也指政府不會等待下一份施政報告時才會出招對付高樓價。

但施政報告理論上是經過政府高層因應時局和預測所定下的對策,若果說梁振英連公佈後港人的反應都不能預測,那麼我們除了用「低能」兩字外,實際上不能形容梁振英和他的團隊了。現在劣評如潮下,立即拿出在施政報告沒有的招數,首先給人的印象是亂噏,全未經過深思熟慮,連帶的令人懷疑施政報告中的措施是否也都是亂噏。

但由曾俊華的網誌看,空置稅真的是梁振英的亂噏,因為曾俊華自己就不贊成空置稅。財政司司長公然和特首唱反調,其實已經可以引發一場憲政危機,但它又似乎沒有吸引港人的目光,可見港人對特區政府實在已漠不關心,又或者說是哀莫大於心死。

施政報告的藍圖作用和梁振英的誠信一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我們的政府官員已經進化到完全靠感覺做判斷,毋須規劃,毋須研究。

李德成
公開大學電腦系副教授

Ref.: Apply Daily

公民抗命的炸彈

以法達義:公民抗命的炸彈——專訪戴耀廷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早前在《信報》,寫下《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一文,引起震撼。文中提到,香港真普選幾近無望,要再爭取,公民社會便要真正地佔領中環。戴耀廷提出,目標是「長期佔領中環要道,以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迫使北京改變立場」。他接著以平靜、規矩的數千字,洋洋灑灑寫下實淨堵路計劃書,內容除了大路的「人要夠多、非暴力」之外,更包括要「平時不屬激進的政治領袖、前任官員、宗教領袖」都來參加,甚至活靈活現地想到要把「各種物資搬到中環要道,建立廣播中心」,最後更赫然有公民抗命重要一步:接受懲罰——「行動結束後,參與者應自行向執法部門自首」!

你去唔去?
投案,後果輕則留案底,重則坐監。筆者約戴耀廷吃早餐,問他,「咁你呢?如果有這樣的堵路集會,你去唔去?」戴耀廷顯然曾經深思此問題,卻又不是答得特別沈重,便如他平時文章四平八穩:「梗係要去。我叫得人咁做,當然自己都要去簽名做發起人」。

眾多有參與公共事務及涉獵公共法的法律學者當中,戴耀廷一直非常低調,論調向不激進。香港到底已經去到什麼狀態,連法律學者都要帶頭呼籲市民犯法抗命爭民主?「北京2017讓香港有真普選的機會不大,連公投也不會改變到,所以一定要公民抗命」,鬥人多,迫北京做抉擇。戴耀廷由頭到尾關心的,是憲政發展,「香港現在在憲政轉型的關口,我們的公民社會夠成熟,可以由下而上推動改變」。

「你手上無核彈,點同人講數」
戴耀廷指談判從來都是講實力,而我們退無可退:「你去同人講數,手上都無核彈,點講?」他指出,「現在我們唯一有的武器,叫做1/3否決權,但呢個武器只會自己毀滅自己,最終都係無乜用。因為你在立法會,一否決方案,咪無左囉!北京說,我給你普選,你自己唔要咋喎。」癱瘓中環喎講緊,咁激?「激進本身可能是策略。沒有激進民主那一翼,溫和民主這一邊,就無野可以同人傾」。而且,「香港而家有幾激啫?」「最激咪得長毛一個?佢做得最多咩事?司法覆核囉。」

「違反不義的法律以達到公義,是符合法治的做法」
法律學者比誰都明白犯法的後果,為什麼公然叫人犯法,而且更是要明刀明槍,事先張揚?戴耀廷說,「我不覺得這件事與我的法律學者身份有衝突」如果法律只是有法必依,一味死跟條例,「只是對法治低層次的睇法」,工具式、機械式。他的書(註一)就說到,「若法律本身就不公義,守法只會淪為社會不公義的助力而已。有了守法的道德,法律的不公義才有機會被揭露出來,使法制能作出修正」,更高的這個層次,超越條文,叫做「以法達義」。戴耀廷逐字鏗鏘、意思清脆:「所以違反不義的法律以達到公義,是符合法治的做法」。

「從來推翻舊制,都是要犯法」法規本來就會維護當權者,「不推翻舊法,怎會有新的? 以違法的方式去建立新制,無可避免」。儘管他的話對法學生出身的筆者來說,晨早聽來頗為驚心動魄,戴耀廷卻深思熟慮,娓娓道起全盤計劃:「社會上有頭有面的人都要參與堵路,大家要公開、莊嚴地簽署同意書,協議這是一個和平的集會」。「如此一萬人堵路,會引起一連串問題:警察拉不拉人?律政司告唔告?裁判處判唔判?有個會計師被人拉左有案底,公會罰唔罰?」制度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而且他再三強調這個公民抗命核彈是「備而不用」:「你有得一萬人簽名同意堵路,北京都要諗下:現在不讓步,只會跑出更激烈的泛民。到時就連帶香港的商人也會投訴做不到生意,會影響到北京。」究竟即真係堵路,定係得個嘈字,其實唔(需要)堵路?「講得出真係預左做架」。

「半總統制」改善行政立法關係
戴耀廷一向低調,較少受訪。既沒同學張達明在電視上問答搶眼,也沒梁家傑余若薇一班大狀在報章專欄的談笑自若。香港人權監察副主席莊耀洸卻指「其實戴耀廷不知幾熟《基本法》」,皆因85年12月,由中方委任的基本法諮詢委員會成立,戴耀廷當時就是大專屆的民選學界代表。委員會當時由現在的特首梁振英任秘書長,CY之友邵善波做副秘書長,因此戴耀廷大學生時代已與梁振英邵善波交過手,戴耀廷的政治參與,比很多人來得要早。

他對中國憲制發展的關心一直沒有冷下來。84年做港大法律學會的外務秘書,已組團帶同學回內地考察;85年是港大學生會的外務秘書,主責中國事務。這些年來在報章發表,不少都關於中國政制。近半年又寫了一批「半總統制」文章,指香港的政務司司長將來可以改由立法會向特首提名出任。這個由立法會自己揀的政務司司長,人仍歸特首管,個心有點兒屬於立法會,於是有什麼行政立法的爭拗,這位司長要做磨心自己拆掂佢。如此一來,有助改善特首無政黨支持、在立法會推法例老鼠拉龜、連建制派也來乘機抽水提款的現狀。 很多方案聽起來,在眼前的政治環境下,可能有人認為匪夷所思。

萬人堵路
一萬人堵路,開頭的時候也會有人覺得匪夷所思,是嗎?筆者設想如果萬人堵路,警方會怎辦?看來也會像拉葉寶琳、周諾恆般,只去拉有嗌咪、打頭陣的幾個人。一萬個群眾,也可能會像上次梁國雄干諾道一役,愈來愈少人,最後得長毛 「戰至最後一卒」,並被警察圍捕,無奈成為英雄。戴耀廷提出的藍圖,要實踐並不易。但筆者卻也無法否認,如反國教一役,整體都頗接近戴耀廷心中理想狀 態,很難一口說行不通。運動也許便是理論、想像和實踐的相互支持、相互角力。

本文一開始的問題:「如果要堵路,你自己去唔去?」其實是在訪問結束時問的。留案底喎,坐監喎。戴耀廷當年的同學,專心攻讀商法的袁國強已成為梁朝下的律政司司長,相信真要檢控起來也會毫不偏私。戴耀廷說來一貫穩穩陣陣:「代價都大架,但又唔係大到要你拋頭顱、灑熱血。要爭取民主,就要選擇。」

註一:見戴耀廷,《法治心——超越法律條文與制度的價值》,2010,頁57
*戴耀廷關於半總統制、憲政發展的理論及觀點,他全都有專書專文論述。此處篇幅短陋,多有錯失,希望大家拜讀原著了解。

Ref.: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5347

血緣、鏡子


美國單車手岩士唐(Lance Armstrong)面對好友舉報他的禁藥醜聞,接受名咀專訪時回應:「若非服食禁藥,根本沒可能連奪七屆環法賽冠軍。」

最初他否認,之後仍模稜兩可,「將一個大謊話重複說了很多次」。

終於「開誠布公」認錯了。是什麼推動力?何以肯「說實話,做實事」?即使有人撐腰有人護短,他曾厚顏咀硬把眾所周知的真相遮掩,忽然有一天決定了?

—因為,見到兒子為他的過錯辯護。岩士唐明白,再這樣下去,就毀了孩子成長為一個正直公義、明辨是非的好人的機會。間接害了他。

成人睜眼說瞎話,自己誠信破產英名盡喪,並非「一個人」的事。當騙盡世上所有人,打開家門,回歸簡單原始的關係,他是你的血緣,你是他的鏡子──孩子看着父親做人處事的示範,學習做個光明正大頂天立地的漢子。所以岩士唐數度哽咽,無限羞慚。

你說為了減刑,他面對了也承認了。但這更是一個父親的責任。本城政壇騙徒借鑑,有否愧對孩子和後輩?

李碧華

Ref.: Apply Daily

雙非搶奪教育資源


繼搶奶粉後,學位成為另一個受雙非兒童父母虎視眈眈的資源,果然小一學位申請期內,引來大量雙非兒童南下搶奪。以往只有在名校才會大排長龍的盛況,今日在派位中心已出現長長人龍─在香港人眼中,這不僅是一條普通的人龍,更是中港之間另一條戰線。

作為一個政府,明知雙非學童搶學額搶到本地學生都難在原區讀書,理應運用一些行政措施,例如可以派雙非子女到長洲、梅窩這些連香港人也嫌遠的學校,期望超長的交通時間能令他們「知遠而退」。可是政府不但連丁點限制措施也沒做,反而還大開方便之門,高調表示會放資源優化其他口岸設施,好讓一班雙非學生,輕鬆到元朗、屯門,以至大埔和沙田讀書─今天是北區學童面對學額資源被奪,明天這種搶學位的「盛況」很快會蔓延到各區,開創屬於雙非學童的「希望工程」,人人在香港有書讀。

看到派位中心那條長長的人龍,還有雙非父母那副「要攞番自己應得」的嘴臉,真的叫人極度心寒。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說,將透過增加每班人數和擴班等措施來解救,家長聽到無不感到氣結,因為在二十萬雙非小童面前,這根本是杯水車薪。特別當聽到他還勸本地家長也跨區報讀小學時,你更可感受到這個政府根本不是急市民所急,而是趁你憤怒時火上加油。(仆街!!!!!!!!!!)

特區政府最離譜的地方,是總將市民逼向沒退路的歇斯底里。口裏常怪責社會欠缺和諧與包容,但面對社會資源一步一步被「境外勢力」吞食,政府要麼慢條斯理回應,要麼索性多推一把令情況惡化。當然,雙非學童襲港,只是近十年八載同城化後,所敲響的其中一記「喪鐘」而已。

勇先
自由撰稿人

Ref.: Apple Daily

Tuesday, January 22, 2013

The Watch (喪爆看更團)



誠意推介給大大,實在太好笑,The Watch (喪爆看更團) 絕對是 2012年 一套出色喜劇 !!

Thursday, January 17, 2013

蔣元秋現象說明了甚麼?


立法會動議彈劾梁振英,民建聯副主席蔣麗芸以「男人記不起結婚紀念日」來護主,內容廣傳,坊間熱議,網上瘋狂轉貼,成為改歌、改圖、改視頻的惡搞對象。

網民在視頻檔案中找出二十多年前蔣梁合作主持的電視節目,見兩人契合無間,眉目傳情,好事之徒嘲笑蔣副主席與梁特首情根早種,愛情令人盲目,怪不得瞓身護梁,言詞懇切,表現肉緊,沒有這層關係,不會說得出這等肉麻透頂的說話來。

網民的無限推論和豐富想像,當然沒有事實根據。但蔣麗芸的父親蔣震,是香港出名的實業家,家庭教育應當不差。蔣麗芸既不是毫無學識的市井之徒,也不是頑劣粗鄙的街頭潑婦,為何在立法會一再扮演周星馳電影《功夫》裏的包租婆,再三用元秋腔音波功發言,縱使成為全城笑柄,也樂此不疲?

蔣氏的發言,內容狗屁不通,不值一駁。蔣麗芸不顧形象,不理身世,以潑婦姿態出現,悍然為特區官員護航,倒值得仔細研究。這種情況,無以名之,且稱為「蔣元秋現象」。

蔣麗芸接受報章訪問,坦白承認「真心發言有市場」,又不否認是走「建制派的激進路線」。顯然,蔣麗芸以這種「爛撻撻」的姿態出現,不是臨時起意,也不是偶一為之,而是經過設計的市場考慮,在今天的政治生態下,計算過要有一個這樣的角色扮演。

蔣元秋護主發言,與近日突然湧現多個「愛字頭」團體的理據幾乎同出一轍,性質也是完全一樣,其反智程度,有過之無不及。面對這樣的群眾,太深奧的理論不明白,也無法聽得入耳。發言到最後,蔣麗芸用元秋腔,說甚麼「忙到飛來飛去的男人連結婚紀念日都會忘記何況是一個花棚」,說起來如泣如訴,如癡如怨,不但說出了梁振英的心聲,更引起教育程度不高,即使讀過書也不善於用腦,而用別的器官思考的支持者共鳴。蔣麗芸所說的市場,就在這裏。

但話說回來,像「愛字頭」這些以甚麼辣妹為首的團體,又或用完即棄紙杯的群眾,一早已經是梁振英的死忠粉絲,還需要蔣元秋走的建制激進路線來鞏固嗎?這正正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近大半年來,出現了大量激進親政府團體,這明顯是官方操控的群眾鬥群眾策略,用以反制泛民反對派。在議會裏坐得太久的建制派議員,大部份都溫溫吞吞,瞻前顧後,態度惜身,不是維園阿伯式激進建制群眾的那杯茶,無法滿足他們的口胃,蔣元秋「抓爛塊面」的市井叫囂,不用經過大腦都聽得明白,亦剛剛符合這批群眾的低水平,相信蔣議員很快就會紅起來,成為激進建制群眾的偶像和英雄。

蔣麗芸要扮演這種角色,不知道德高望重聲譽甚佳的蔣震老先生會否因此而感到難堪。但可以肯定的是,形象已經低劣的建制派,因為蔣元秋的表演,會更形不堪。

吳志森

Ref.: Apple Daily

Thursday, January 10, 2013

立法會彈劾議案辯論

強烈推介大大聽聽, 香港悲哀,有人可以這樣一派胡言,還有,大舊今次比喻真係講得好好,點解公務員犯左少少錯,就要提早退休,甚至革職 ! 達官貴人犯錯就人誰無過?? 阿哥,你睇睇其他先進國家,會唔會咁講??







Tuesday, January 08, 2013

鐵人光榮告別晚宴

香港食神,識飲識食,朱文俊 !!





左右紅藍綠:支持梁振英帶領香港

愛護香港力量行動召集人 - 陳淨心 ...真係佩服佩服!!

180好漢


《明報》2012年11月28日刊登一個值得深思的報告,分析中港融合的危與機,焦點是港人北上打工的趨勢。在很多港人心目中,相對內地,香港向上流動力今非昔比,北上打工是大勢所趨。從統計處資料看到,原來自2004年,北上打工港人數目年年下跌,由2004年24萬人減至2010年18萬人,跌幅達四分之一。港人蜂擁北上打工,所說的跟事實並不相符。

港人北上打工持續下跌,《明報》報告指,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早年內地依賴港人提供專業知識,例如國際營商經驗、企業管治等。這幾年,內地發展迅速,對來自香港專業人才需求減少,俗稱是「教曉徒弟冇師父」。二、香港製造業萎縮,在內地開廠的港商紛紛縮減規模,甚至結業,留下繼續經營的也想辦法減少香港員工數目,減低開支。《明報》報告比較2005和2010年統計處資料,發現以人數計,港人北上打工跌幅最大的行業是製造業,四年來跌幅人數達4.3萬人。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由2010年至今,香港廠商遇到的困難惡化,相信港人北上打工下跌趨勢會加速。

北上打工港人 跌幅加速

報告末段訪問公共專業聯盟主席黎廣德,他指北上打工數字下跌,不能只看人力和經濟需求,還要看社會文化,他說:「數字跌,可以說是兩地因了解而分開。香港人擔心生活方式、制度差異,不排除港人對內地的抗拒越來越大,中港融合其實係失敗。」

中港融合是一個涵蓋多方面的課題,我對港人北上工作這角度感興趣,這方面,我有點經驗。精電(710)香港辦事處聘請員工約180人,當中約60人每周五天在內地上班,另外約80人經常往返內地工作。資深廠商的行家看一看精電生意規模,再看聘請180個香港人的數字,就知道精電在用人方面可能有問題。

內地員工工資近年急升,特別是技術人員,但跟香港員工的工資比較,仍有一段距離。純粹從金錢角度看,假如內地人可取代香港人,廠商一定聘請內地人,此策略美其名「人才本地化」。表面上,聘請內地人非常合理,他們不需舟車勞動上班,而且熟悉當地風土人情,做起事來更得心應手。

精電聘請180個香港人,以比例看,應該是偏高,規模比精電大,而聘請較少香港人的工廠,我認識不少,我也想檢討這個180香港人的問題。首先,精電大體上奉行「能者居之」(Meritocracy)文化,沒規定某些職位必須聘請香港人,也沒刻意實行人才本地化,但結果是港人比例偏高,這代表了甚麼?我認為這現象跟黎廣德所說的中港融合矛盾有關。

抱過客心態 溝通存差異

文化差異是老掉牙的萬惡之首,彷彿遇到問題,沒明顯原因的話,一定遷怒於文化差異。精電聘請180香港人,可能包含個別原因,但我相信同時深藏了行業性現象,只是其他廠商未必會坦然說出來。我想到四個解釋文化差異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精電今年慶祝創辦35周年,是一間老牌工廠,老工廠有老員工,有老習慣,不容易改變。精電創辦初期生產線在觀塘,後來搬去將軍澳工業邨,然後逐步把工序移到內地,這過程經歷一段時間。在漫長的生產線轉移過程,營運上一直是由香港員工作主導,公司對香港員工的信任,是長年累月積累起來。我今日環顧精電各部門的高層,大部份是由香港人出任,我認為當中包含歷史因素。

我認識一些在最近十多年創立的工廠,它們由開始便是在內地設廠,開山劈石的員工主要是內地人,整間公司設計是以內地人為主,所謂總部就是內地工廠。對於這些年紀較輕的工廠,根本不存在是否信任內地員工的問題,因為從開始,骨幹員工就是內地人。在香港的業務只包括小量倉庫、財務、採購等員工,公司的重心在內地。我不是姓賴,把問題歸咎前人,但每間公司有歷史,公司歷史怎看信任,是有一定影響。

二)溝通差異。精電香港員工北上上班,不管每周在內地工作多少天,每周都返回香港的家,內地永遠只是工作的地方。我留意到員工的普遍心態是,下班後第一時間回香港。周末留下來或邀請家人來探索當地風景名勝,我聽過的例子絕無僅有。香港人持過客心態,對內地欠歸屬感,也欠興趣去了解當地文化。香港人嘲笑外國人在香港住了長時間,只知道中環和愉景灣,從未去過石硤尾或西灣河,在內地工作的香港人何嘗不是。

我不是說笑,精電在內地工廠定期舉辦普通話班,因為香港人的普通話太差。跟內地同事溝通,香港人索性說廣東話,久而久之,形成內地人廣東話說得不錯,而香港人的普通話持續差勁現象。香港人融入內地人圈子,我感覺不到,大部份情況是香港人跟香港人玩。

內地同事洩密 天經地義

三)跳槽不眨眼。以工程師為例,內地人跳槽相比香港人,雖然我沒正式統計過,感覺上可能是50倍,甚至是100倍。廠商一定有相同經驗,內地工程師工資表面比香港人低一截,但把聘請和培訓的成本計算在內,分別可能不大。內地人跳槽之輕鬆,令人懷疑這種事業發展態度,是否只適用於經濟剛崛起的強國。

當內地員工流動性這麼大,公司一些關鍵職位,只由香港人出任,是出於實際需要。說出來好像有點難聽,好像是看低香港人,但從事工業的香港人跳槽比例確實不高,因為香港工業近年不景氣,根本沒太多職位空缺,香港人心態是,一動不如一靜。在內地工作的香港人資訊不大靈通,打探行情主要靠舊同事道聽途說,可靠性有限。

四)忠誠定義。香港同事有一次告訴我,公司捉到內地同事洩漏公司機密。我問具體情況,據說某同事如廁時,大聲用手機把公司機密告訴他的朋友,在廁所內所有人都聽到。原來,精電的反商業間諜措施是,如廁時聽吓其他人的談話。曾經有內地人義正詞嚴地告訴我,他忠義的定義,依次序排列是:同鄉、同學、同事。把公司資料告訴在別家公司工作的同鄉,對內地人來說,天經地義。我聽後想反駁,但最後收回了,因為我不知從哪裏說起。

中港文化要融合 非易事

除了忠誠,內地人對知識產權有另外一套見解,牽涉發達國家怎以不公平手段剝削發展中國家。與其跟內地人辯論這些道理,香港人寧願聘請對守法有不同見解的香港人,我認為有理論基礎。

精電聘請180個香港人,對某些廠商來說比例是太高,單以金錢計算是不明智。這些年我親身經歷中港融合,我看這180人,我看到的不是高成本而是公司的寶貴資產。我們沒法改變中港文化差異,與其假裝沒事或硬要融合,倒不如選擇以另一種方法去面對,這一切都是源自領導者,即是我。我第一個承認融合不到。

蔡東豪

Ref.: Apple Daily

毓民繼續鬧大班


毓民頻道-(第458集)

主持 黃毓民、carol、陳偉業

日期 2013-01-07

毓民繼續鬧大班

下回拉布有27萬條收訂

膠人何其多: 梁家傑話23條換普選

http://hkreporter.loved.hk/program.php?channelid=3

Monday, January 07, 2013

Animal Farm 動物農莊

Animal Farm 動物農莊...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 George Orwell 的一部反烏托邦寓言小說。故事描述了在英格蘭的一個莊園內,一場「動物主義」革命的醞釀、興起和最終蛻變。

一本相當出色的小說...長毛言之有物, 唔係講笑!! 冇睇書, 可以扮無知, 開口反擊, 令人發笑...



為攞番啲錢鼓勵人遊行示威

毓民星期四個集係節目炮轟大班, 原來有原因...


[港事] 黃楚標1.6億換鄭經翰封咪 毓民轟為攞錢鼓勵人遊行可恥

糾纏多月的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dbc)股份爭拗,終於透過金錢解決,最快於本月十一日(星期五)恢復廣播。可靠消息透露,鄭經翰股東陣營終於前日簽署股份轉讓協議,dbc董事局主席黃楚標將斥資約一點六億元,收購鄭經翰、何國輝及夏佳理手上股份,鄭經翰收錢後將不會再於該台「開咪」。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黃毓民狠批鄭經翰「為攞番啲錢鼓勵人遊行示威」,行為可恥。本報昨日未能聯絡上鄭經翰回應。

黃楚標合共斥資二點一億元解決數碼廣播股東糾紛。                

據了解,轉讓股份協議內容與本報日前報道的版本相若,黃楚標將以私人名義斥資約一億六千萬元,收購鄭經翰等三位股東手上的所有股份及電台所有債務,令其持股量增至約六成,成為dbc操控性大股東。黃又承諾在成功收購後,再投放約五千萬元作為電台未來的營運資本,並歡迎所有被遣散的員工復工。                
                                                    
之前出任電台台長的鄭經翰及出任行政總裁的何國輝,將轉任電台顧問六個月,協助電台過渡給新領導層,期間不得經營其他電台,新台長由dbc前節目主持麥潤壽出任。而黃楚標會待政府批准有關轉讓安排後,才向鄭經翰付款。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發言人表示,根據《電訊條例》及牌照要求,dbc須向通訊局就股權變動作出申請,該局昨暫未收到相關申請或通知。
                                        
麥潤壽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復播後的路線須視乎找到的人手再定,因不少前員工已覓得新職,未必願意回巢。對於黃楚標講過希望電台將來以民生為主,減少涉足政治以免淪為「政黨喉舌」,麥回應稱︰「市民絕對可以鬧人,但作為主持要有中肯立場,希望為正能量增值。」
                                     
麥潤壽又說,由於人手不足,時事、娛樂等不同範疇節目將合組成一台,與播放少數族裔節目的第五台率先復播,其他頻道之後再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復播後各頻道將不會沿用過往的「大聲台」、「大家台」等名稱,鄭經翰亦不會「開咪」,意味數碼台將「去大班化」。
                                     
黃毓民指摘鄭經翰早前將事件提升為政治迫害及打壓言論自由,現在又願意出售股份和「收錢封咪」,極無道德︰「為攞番啲錢鼓勵人遊行示威,但原來係股權糾紛,你消費聽眾同群眾運動,簡直係可恥!將來呼籲人哋支持言論自由,市民都會諗吓你係咪老千!」

Ref.: Orientaldaily

Friday, January 04, 2013

民陣係shit!

毓民放完假, 返來了!!


毓民頻道-(第457集)
主持 黃毓民、梁錦祥、carol、陳偉業
日期 2013-01-03

警方元旦日堵塞中環

民陣係shit!

香港遲早要革命

http://hkreporter.loved.hk/program.php?channelid=3

Thursday, January 03, 2013

天不會塌下來

區區有次和某君食飯,言談間, 講到政治, 某君竟說...某某若倒了,誰可以代替?...他的思維,和陶傑文章所說一樣。

天不會塌下來


香港尚有一些言論自由。反對梁振英和支持梁振英,都有各自的理由。反梁的理由聽得多,擁護梁特,也可以有許多理由,譬如,覺得梁振英口才好過奧巴馬,或者懷念董建華統治,又或仇恨林鄭月娥和曾俊華一類「港英餘孽」,不想殖民地精英派復辟,所以死也支持梁振英。又或者,同情梁振英那個纏了小足還要送膠花的可憐母親,支持梁振英,即是支持中國婦女得解放,種種理由,都可以。

但是支持梁振英,其中有一個普遍的理由,卻是極度愚蠢的,而且是帶有中國特色的愚蠢,就是:「梁振英如果現在下了台,誰能代替?」

有此一問,當然不是第一次。二○○三年,五十萬人遊行倒董,那時保董的人也惶恐問:阿董是不可以下台的,這時下了台,特首誰能做?

當年許多師奶、維園阿伯、新移民,好像天塌下來的恐懼,紛紛和應:係啊,阿董下了台,邊個做?

結果,阿董真的下台了,曾爵士上了台,而且天沒塌下來。同理,即使梁特半年就下台,香港人才有的是:林鄭月娥、曾俊華、林煥光、陳智思,哪一個隨時都可以頂上。

愚民須要被「領導」,如同羊群聽慣了牧羊人的口令、牧羊狗吠聲的指引,牠們,不,他們無法想像有一天「領導」突然不在、牧羊犬又不知所終的混亂狀態,因為牧羊犬雖然有幾隻,但牧羊人只有一個,在羊群的意識中,「領導人」不見了,雖然只剩下狗,但犬比羊畢竟只高了半級,因此,「某某若倒了,誰可以代替」,成為中國愚民集體的間歇恐慌症。

一九七六年一月,中國總理周恩來死亡,中港許多知識分子如喪考妣。同年九月,輪到「毛主席」死了,瞻仰遺容時,許多貧下中農的代表大哭:主席啊,您去了,誰來領導我們?

當時大量愚民哭得天昏地暗,只少數智商聰明的人在心裏喜得放鞭炮,但裝出一張哭喪臉。而且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在民間,也有許多智者在那天偷偷地笑了,如畫家陳丹青。從此我明白,孔子說:「上智下愚」,說得不錯,一九七六年嚎啕哭過至少一次的,屬於孔子說的下等人。

現在,這等自我蟻化的毛病又發作了。梁特下了台,誰可代替?不要那麼作賤,勿侮辱自己,可以嗎?誰都能代替,包括叫曾蔭權回來,林鄭月娥、林公公等,都可以勝任,甚至欽點任何一個維園阿伯。

陶傑

Ref.: Appl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