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08, 2013
180好漢
《明報》2012年11月28日刊登一個值得深思的報告,分析中港融合的危與機,焦點是港人北上打工的趨勢。在很多港人心目中,相對內地,香港向上流動力今非昔比,北上打工是大勢所趨。從統計處資料看到,原來自2004年,北上打工港人數目年年下跌,由2004年24萬人減至2010年18萬人,跌幅達四分之一。港人蜂擁北上打工,所說的跟事實並不相符。
港人北上打工持續下跌,《明報》報告指,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早年內地依賴港人提供專業知識,例如國際營商經驗、企業管治等。這幾年,內地發展迅速,對來自香港專業人才需求減少,俗稱是「教曉徒弟冇師父」。二、香港製造業萎縮,在內地開廠的港商紛紛縮減規模,甚至結業,留下繼續經營的也想辦法減少香港員工數目,減低開支。《明報》報告比較2005和2010年統計處資料,發現以人數計,港人北上打工跌幅最大的行業是製造業,四年來跌幅人數達4.3萬人。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由2010年至今,香港廠商遇到的困難惡化,相信港人北上打工下跌趨勢會加速。
北上打工港人 跌幅加速
報告末段訪問公共專業聯盟主席黎廣德,他指北上打工數字下跌,不能只看人力和經濟需求,還要看社會文化,他說:「數字跌,可以說是兩地因了解而分開。香港人擔心生活方式、制度差異,不排除港人對內地的抗拒越來越大,中港融合其實係失敗。」
中港融合是一個涵蓋多方面的課題,我對港人北上工作這角度感興趣,這方面,我有點經驗。精電(710)香港辦事處聘請員工約180人,當中約60人每周五天在內地上班,另外約80人經常往返內地工作。資深廠商的行家看一看精電生意規模,再看聘請180個香港人的數字,就知道精電在用人方面可能有問題。
內地員工工資近年急升,特別是技術人員,但跟香港員工的工資比較,仍有一段距離。純粹從金錢角度看,假如內地人可取代香港人,廠商一定聘請內地人,此策略美其名「人才本地化」。表面上,聘請內地人非常合理,他們不需舟車勞動上班,而且熟悉當地風土人情,做起事來更得心應手。
精電聘請180個香港人,以比例看,應該是偏高,規模比精電大,而聘請較少香港人的工廠,我認識不少,我也想檢討這個180香港人的問題。首先,精電大體上奉行「能者居之」(Meritocracy)文化,沒規定某些職位必須聘請香港人,也沒刻意實行人才本地化,但結果是港人比例偏高,這代表了甚麼?我認為這現象跟黎廣德所說的中港融合矛盾有關。
抱過客心態 溝通存差異
文化差異是老掉牙的萬惡之首,彷彿遇到問題,沒明顯原因的話,一定遷怒於文化差異。精電聘請180香港人,可能包含個別原因,但我相信同時深藏了行業性現象,只是其他廠商未必會坦然說出來。我想到四個解釋文化差異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精電今年慶祝創辦35周年,是一間老牌工廠,老工廠有老員工,有老習慣,不容易改變。精電創辦初期生產線在觀塘,後來搬去將軍澳工業邨,然後逐步把工序移到內地,這過程經歷一段時間。在漫長的生產線轉移過程,營運上一直是由香港員工作主導,公司對香港員工的信任,是長年累月積累起來。我今日環顧精電各部門的高層,大部份是由香港人出任,我認為當中包含歷史因素。
我認識一些在最近十多年創立的工廠,它們由開始便是在內地設廠,開山劈石的員工主要是內地人,整間公司設計是以內地人為主,所謂總部就是內地工廠。對於這些年紀較輕的工廠,根本不存在是否信任內地員工的問題,因為從開始,骨幹員工就是內地人。在香港的業務只包括小量倉庫、財務、採購等員工,公司的重心在內地。我不是姓賴,把問題歸咎前人,但每間公司有歷史,公司歷史怎看信任,是有一定影響。
二)溝通差異。精電香港員工北上上班,不管每周在內地工作多少天,每周都返回香港的家,內地永遠只是工作的地方。我留意到員工的普遍心態是,下班後第一時間回香港。周末留下來或邀請家人來探索當地風景名勝,我聽過的例子絕無僅有。香港人持過客心態,對內地欠歸屬感,也欠興趣去了解當地文化。香港人嘲笑外國人在香港住了長時間,只知道中環和愉景灣,從未去過石硤尾或西灣河,在內地工作的香港人何嘗不是。
我不是說笑,精電在內地工廠定期舉辦普通話班,因為香港人的普通話太差。跟內地同事溝通,香港人索性說廣東話,久而久之,形成內地人廣東話說得不錯,而香港人的普通話持續差勁現象。香港人融入內地人圈子,我感覺不到,大部份情況是香港人跟香港人玩。
內地同事洩密 天經地義
三)跳槽不眨眼。以工程師為例,內地人跳槽相比香港人,雖然我沒正式統計過,感覺上可能是50倍,甚至是100倍。廠商一定有相同經驗,內地工程師工資表面比香港人低一截,但把聘請和培訓的成本計算在內,分別可能不大。內地人跳槽之輕鬆,令人懷疑這種事業發展態度,是否只適用於經濟剛崛起的強國。
當內地員工流動性這麼大,公司一些關鍵職位,只由香港人出任,是出於實際需要。說出來好像有點難聽,好像是看低香港人,但從事工業的香港人跳槽比例確實不高,因為香港工業近年不景氣,根本沒太多職位空缺,香港人心態是,一動不如一靜。在內地工作的香港人資訊不大靈通,打探行情主要靠舊同事道聽途說,可靠性有限。
四)忠誠定義。香港同事有一次告訴我,公司捉到內地同事洩漏公司機密。我問具體情況,據說某同事如廁時,大聲用手機把公司機密告訴他的朋友,在廁所內所有人都聽到。原來,精電的反商業間諜措施是,如廁時聽吓其他人的談話。曾經有內地人義正詞嚴地告訴我,他忠義的定義,依次序排列是:同鄉、同學、同事。把公司資料告訴在別家公司工作的同鄉,對內地人來說,天經地義。我聽後想反駁,但最後收回了,因為我不知從哪裏說起。
中港文化要融合 非易事
除了忠誠,內地人對知識產權有另外一套見解,牽涉發達國家怎以不公平手段剝削發展中國家。與其跟內地人辯論這些道理,香港人寧願聘請對守法有不同見解的香港人,我認為有理論基礎。
精電聘請180個香港人,對某些廠商來說比例是太高,單以金錢計算是不明智。這些年我親身經歷中港融合,我看這180人,我看到的不是高成本而是公司的寶貴資產。我們沒法改變中港文化差異,與其假裝沒事或硬要融合,倒不如選擇以另一種方法去面對,這一切都是源自領導者,即是我。我第一個承認融合不到。
蔡東豪
Ref.: Apple Daily
Ben's Choic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