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07, 2013

別讓港人的中產夢止於一杯星巴克咖啡


Craig Stephen

對政治人物來說﹐如果給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那會是件要命的事。在這方面﹐羅姆尼(Mitt Romney)去年在競選美國總統期間的那番講話幾乎是糟得不能再糟了。羅姆尼在講話中暗示﹐他會無視47%美國人的利益訴求。這番講話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在總統選舉中的失敗命運。

雖然香港領導人目前尚無需經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但他們也面臨被人看做是脫離現實的風險。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John Tsang)上週就製造了一場咖啡杯里的風暴﹐當時他在香港公佈了預算方案後在一檔電視節目中亮相。

雖然房地產泡沫去年再次幫助香港政府實現了財政盈餘﹐但大多數香港人卻感覺自己受到了高通脹率和高昂房價的擠榨。

為了顯示自己瞭解民情﹐曾俊華說他也是香港中產階級的一員。為支持自己的說法﹐曾俊華稱那些平日喝咖啡、看法國電影的人就是中產階級。

但鑒於曾俊華每月的基本工資達302,205港元(約合39,000美元)﹐並居住在一處由政府提供的豪華住宅里﹐港人對他這番話做出了從憤怒到嘲諷的各種負面反應。

不過﹐這位留著胡子的財政司長說中產階級生活與喝咖啡有關聯的話卻可能是有道理的﹐不幸的是﹐這種聯繫並非他打算闡明的那種關聯。

最近出版的一本書碰巧談到了這個話題。雷小山(Shaun Rein)在其《廉價中國的終結》(The End of Cheap China)一書中解釋了星巴克(Starbucks Corp.)在中國取得的非凡成功。

儘管中國人的收入水平較低﹐但中國已經成為星巴克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該公司在中國的利潤率比在美國要高。

雷小山說﹐在中國大陸﹐人們喝星巴克咖啡是為了在咖啡杯里小小體驗一把夢寐以求的奢華生活。

星巴克力求更加中國化

對許多人來說﹐星巴克咖啡事實上是住房、汽車以及那些超出他們財力範圍的常見奢侈享受的替代品。消費不起這些東西的中國人轉而在星巴克咖啡上慷慨掏錢。

從這個意義上說﹐曾俊華將喝咖啡與中產階級聯繫起來的說法也有其諷刺意味﹐雖然這並非他的本意。

在香港以及其他許多中國城市﹐高昂的房價使擁有房產的夢想對許多人來說變得遙不可及。

香港的房價自2008年以來已經上漲了一倍多。越來越多香港人面臨的現實是﹐不要說擁有自己的住房﹐他們更有可能是一家三代居住在一套700平方英尺(約合65平方米)的單元房裡。

最近有人提議﹐將空置的集裝箱改造成房屋。

內地人認為﹐他們最接近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可能就是坐在舒適的沙發里喝星巴克咖啡。香港中產階級會用多長時間得出同樣這個結論?

在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似乎十分不瞭解民情的情況下﹐該市出現這種不受歡迎的結果無疑看似更為可能。

解決香港公寓供應量減少和購房意願下降的方法之一是﹐放棄存在40年之久的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制度。

這個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制度表明﹐香港目前別無選擇﹐只能從美國“輸入”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香港實際利率已多年為負﹐這不僅加劇了通脹﹐也使得房地產泡沫長時間存在。

實際上﹐港元近年來不僅相對於人民幣在不斷貶值﹐而且相對亞洲其它貨幣也在走低。香港市民去中國內地或亞洲其它國家旅遊時﹐港元疲弱的購買力會格外明顯。

以咖啡的價格為例﹐星巴克一小杯拿鐵在香港售價26港元(合3.35美元)﹐而新加坡同樣一杯咖啡的售價為5.50新加坡元(合4.43美元)﹐比香港要貴幾乎三分之一。

另外﹐我們還可從《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的“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中﹐大概瞭解一下港元被低估的程度。2013年1月﹐港元被低估了50%﹐是世界上被低估程度最嚴重的貨幣之一。

香港官方一直視聯繫匯率制度為不可侵犯之物﹐香港歷屆政府均排除了對該制度進行任何改革的可能性。但去年有跡象表明﹐香港可能正在著手進行這項改革。前不久退休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當時暗示﹐應該反思香港聯繫匯率制帶來的持續性好處。

當然﹐沒有任何一屆香港政府會提前宣佈它是否在考慮修改聯繫匯率制度。

此外﹐由於香港經濟面臨新的租金上漲潮﹐香港幾乎沒有可減輕通脹壓力的工具。

香港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遏制投機性購房的措施﹐但事實證明這些舉措基本上並未見效。

另一方面﹐輸入性的物價壓力似乎並沒有片刻停歇。

如果中國繼續讓人民幣升值﹐港元會進一步承壓。隨著更多熱錢流入香港﹐希望在被低估的港元中找到歸宿﹐西方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也會給港元帶來壓力。

香港似乎被“釘”在一個在很多人看來生活水平必將下滑的未來。2017年之前香港不會計劃舉行普選﹐甚至不用等到那個時候﹐有些事情可能就不得不做出讓步。

投資者應留心觀察﹐看看香港中產階級會何時會一覺醒來發現他們所能期待的全部就是在星巴克喝上一杯咖啡。

Re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