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01, 2013

不是每條參都有人救


以下對白,俱為真實。

「請問有無《ARGO救參任務》嘅DVD?」

「咩哥啊?」

「ARGO……定係讀阿哥呢?有無呢齣叫咩救參任務啊?」

「救參?有,《救參96小時》,你要第一定第二集啊?」「……」

另一次。

「今年奧斯卡,林肯大熱喎。」

「我都覺得幾好睇,咁樣描述林肯未見過。」

「係啊,將林肯講成係專殺吸血鬼,幾有諗頭。」

「吸血鬼?」

「係啊,《吸血鬼獵人林肯》啊嘛……」

要解決《ARGO救參任務》的誤會,很容易,用大陸的譯名會直接了當﹕《逃離德黑蘭》,如果用台灣的譯名就真的笑死人,《亞果出任務》……難道真把ARGO當成是一個叫亞果的人名?而亞果去執行任務?

《ARGO救參任務》奪奧斯卡最佳影片,有人說這是因為電影政治正確,描寫了美國的正義、歌頌電影工業的偉大(電影描述美國偽冒成一支荷里活的電影攝製隊,到伊朗取景,借機救人。電影工業立下奇功。)因而獲獎。

不過對一個非美國非伊朗的香港人看完《ARGO》,卻另有看法。影片一開首以漫畫形式,介紹了伊朗人質危機的背景。美國和英國策劃了政變,使本來深受伊朗人擁戴的摩薩台被推翻,繼任的卻是親美親西方的巴列維。巴列維窮奢殘暴,伊朗人苦不堪言,最終1979年推翻其統治,但巴列維卻逃到美國受庇護,憤怒的伊朗人民要求美國歸還政治罪犯接受伊朗人審判,最終釀成攻入美國大使館的人質危機。

我有點理解甚至同情伊朗人的憤怒,英美的介入,左右伊朗局勢,奪取伊朗人的利益,最終還要包庇伊朗的暴君。影片歌頌美國拯救人質,也留下了問號,誰又去拯救水深火熱的伊朗人呢?

曾志豪

Ref.: Apple Daily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