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看過3D 電影嗎?自從《阿凡達》這部超級科幻猛片的3D 版推出以來,3D 電影於短短數年間席卷全球。二十世紀上半葉已於科幻小說中預言的視聽科技,終於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實現。作為科學兼科幻發燒友的我當然興奮無比。
3D 影像的享受如今已不獨限於電影院內。大量3D 的家用電視機和投影機現已推出市場。當然,普羅大眾未必會立刻把現有的器材扔掉(包括筆者在內,因為這樣既浪費又不環保),所以大部分人可能不會於短期內在家中欣賞3D 影像。但各位可能有所不知的是,大部分人家中已經隨時可以享受3D 音響的樂趣!
在未解釋這是什麼一回事之前,讓我們先看看一個真實的笑話。話說有一個人想購買一套較優質的音響設備,於是前往一間高級的音響店試聽。音響店的服務員於是接駁好一套不錯的器材(播碟機加擴音機加揚聲器),並選了一些錄音特別出色的音樂來播放。
聽了好一會兒音樂之後,這個人感到十分之滿意。服務員滿以為這單生意非常順利,正打算為客人開單,怎料這個客人突然皺起了眉頭跟他說:「這套器材好是好了,但我想我們要需要換過另一對揚聲器。」服務員十分詫異地問道:「揚聲器有什麼問題嗎?」客人的回答是:「身為音響店員的你不是聽不出吧!揚聲器一直都沒有發出半點聲響呢!」
各位朋友,如果你如今已笑得捧著肚皮,你當然已經知道我在說什麼。但假如你的頭頂上方滿是問號的話,請你繼續看下去吧。
上述那個客人批評揚聲器(香港人往往稱為「喇叭」,內地又稱作「音箱」)「沒有發出半點聲響」,當然表示他完全不明白什麼叫「立體聲音響 (stereophonic sound 往往又簡稱 stereo) 」。
在未發明攝影之前,影像還可以透過繪畫作出一定的記錄。但聲音是一瞬即逝的東西,一旦產生即會隨風飄逝。愛迪生 (Thomas Edison) 於 1877 年發明「留聲機 (gramophone) 」是這方面的一個突破。但從附圖大家可以看出,留聲機初期只有一個「喇叭」(這兒稱為「喇叭」當然絕對恰當),因此聲音只會從一處播放出來。這種聲音重播我們稱為「單聲道音響 (monophonic sound) 」。
隨著技術的不斷改良,上述的留聲機逐步轉變為分體式的唱片機加擴音機加揚聲器,而音質也不斷地提升。但真正的突破,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立體聲錄音」。
在科技上來說,這其實不涉及重大突破,但從效果上來說,這卻帶來煥然一新的驚人感受。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所謂立體聲,只是利用多於一個拾音器(香港人多按英語 microphone 音譯而稱「米高峰」,又再簡稱為「咪」)來錄音,而在重播時則透過多於一個揚聲器來發聲。關鍵之處在於,不同揚聲器將播放不同拾音器所錄取得的聲音。
經過了來年來的試驗,立體聲的錄音和播放已經成為了一門十分成熟的工藝技術。在錄音方面,拾音器的數目可以由最少的兩個,到最多的十多二十個;但在播放方面,人們發現只需兩個適當地擺放的揚聲器,即可重現出完全立體的、如幻似真你 3D音響世界。也就是說,無論拾音器有多少個,它們收錄的信息都會透過「混音 (mixing) 」而轉化為兩條「聲軌 (sound tracks) 」,然後才交給一左一右的揚聲器播放。
啊!但這是何等震撼的播放呀!在一套優質的重播系統中,只要我們閉上眼睛,我們所聽到的人聲和樂器將會有「前、後」、「左、右」、「高、低」、「遠、近」的分別,感覺活像一隊樂隊就在我們面前演奏!在發燒音響 (audiophile world) 中這叫「結象」和「定位」,再加上「堂音」和「空氣感」等效果,便可達至一種置身其中的現場感。
也就是說,我們無需好像科幻電影中的主角帶上眼罩或頭盔,便可完全獲得一種「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的感覺!
這便把我們帶返方才的笑話之上。原來在優秀的立體聲重播中,左、右聲道的兩隻揚聲器應該營造出一個上述的3D 立體音場 (soundstage) ,而我們不應感覺到有任何聲音直接來自揚聲器!事實上,揚聲器的聲音「離箱」是「高傳真音響 (high-fidelity audio ,即我們通常說的 hi-fi) 」的一項最基本要求。
上文謂「大部分人家中都可享受3D 音響」,這個說法可說既對亦不對,這是因為只要你的音響設備包含兩隻揚聲器,它們原則上即可營造出一個3D 音場。但由於大部分人都沒有把它們適當地擺放,也不捨得花多一點金錢添置較優質的配對器材,是以「立體聲音響」雖然發明了超過半個世紀,大部分人對它仍不大了了,甚至鬧出上述的笑話!
李偉才
Ref.: HouseNews
Saturday, December 28, 2013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