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1, 2012

無綫翻兜老土橋

非常人:無綫翻兜老土橋 編劇死罪

蕭若元強勢回歸電影業,去年以《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再戰江湖,擺明女優掛帥販賣色情也賣個滿堂紅,最近的《一路向西》表面販賣色情內裏卻是個愛情故事,一樣話題票房兼備。他開編劇訓練班,批評無綫編劇只懂翻用三條老土大橋,句句千金……
記者:黃晉昜 攝影:陳盛臣

培訓人才增加收入

這天下午,來到蕭若元位於灣仔的人網總部,錄音做節目的、拍攝產品硬照的、低頭處理文件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忙得團團轉。秘書小姐前來,帶我走一圈並介紹:「這個是編劇班課室。」課室裝潢平實,但可以想像,當這位在香港創下不少影視奇蹟的一代才子,在這裏滔滔雄論的時候,這裏將會變得不一樣。
不得不說他是橋王,不得不佩服這才子,2011年市道依然低迷,當曾經風光一時的香港電影業陷落一片混沌之際,1994年開始不再沾手電影業的蕭若元突然出手,以上世紀賣座色情片《肉蒲團》作藍本,加入時興3D元素拍攝成《3D內蒲團之極樂寶鑑》,上畫首日便打破《阿凡達》的本地開畫票房紀錄,埋單計數收過四千萬。這絕對是一次大師示範作,實實在在告訴所有香港電影從業員:「香港電影其實一樣可以賣座的,如果你也做得到這樣……」未幾,蕭若元終於現身,一臉親切笑容,坐在那張比想像中平凡的辦公桌前,對着電腦屏幕接受訪問,「其實我一向都有辦編劇培訓班的,那時候幫過永盛、幫過鄭則士辦過之類課程,這幾年,人網大大小小的編劇訓練班都辦過不少,由上百人到今次一班三十人,目的是替自己找人才之餘亦增加公司收入。這次培訓班的人數控制得少一點,主要是希望講解給大家知,一部電影怎樣由無至有。」

電影劇情要合理

我沒上過蕭若元的課,倒上網看過些相關片段,沒甚麼艱澀難明的學術理論,他向學員的解說,信手拈來都是一個個鮮明實例,有時是借書籍或小說說明,而更多是他的實戰經驗。畢竟,從1977年的電視台風雲、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業黃金期,一直去到今時今日,他參與而又成功的作品無數,他的編劇理論,大有一種開宗立派只此一家的況味。
「一部成功電影包含好多元素,但永遠離不開幾種Rule,如果要說,今日說五小時都無可能說得完,概括少少,就是怎樣令觀眾投入。我的編劇理念很簡單,是劇情發展要顧及情理,如果編劇只顧主觀感受而不顧劇情合理性,觀眾根本不會信服,自然不會投入,當然,還得講主題、感情描寫與故事的完整性,娛樂性亦不能缺少。」不過他強調,這只是他本人多年思考與經驗總結的「蕭派」編劇理論,要電影成功不朽,其實還有很多不同方法。「有些Rule是不變的,但按不按牌章出牌,就是一種謀略了。」

從不急就章

不按牌章出牌,是蕭若元歷年影視生涯寫照,1989年的《三狼奇案》,以被判繯首死刑的三狼為主角,三個原本被世俗人視為泯滅人性的罪犯,卻被他寫得有血有肉,受刑時更引得觀眾落淚;1991年的《跛豪》,他起用前一部電影僅收五十萬票房的呂良偉擔任主角,然後漠視人們怎樣說長片是過時產物,懶理規矩來一個逾兩小時的版本,成績一樣斐然。數近的,當然不能不提已經收近二千萬票房的《一路向西》,新導演加零卡士,以為它是一套講求純官能刺激的夜遊色情片?看真,它講的原來是成長與愛情,問你服未?
不按牌理,不等於沒有Rule,蕭若元很早已經憑實戰經驗、多讀小說與電影而歸納不同劇種的一些規條:「例如絕症片,要好看,主角一定要是個生性樂觀的人,本身充滿生命力,當劇情講到大家都以為有轉機之際,主角就一定要死;講多個例子,曾志偉廿幾年前有部《安樂戰場》,我問他是甚麼戲種,他說是災難片,死啦,災難片有災難片的拍法嘛,他那種拍法絕對不成。」結果證明,《安樂戰場》票房確實平平。「我拍電影從來不急就章,無飛紙仔,一定準備充足。我訓練編劇,每場戲都會問他們:『有甚麼娛樂性放在這場戲?』這麼多年來,我拍檔過無數明星,無一個明星有能力臨場改我劇本,除了一個周星馳……」說到這裏,他笑了笑才道:「因為他是天才,他處理一些細節位真的有神來之筆……」能夠改動蕭若元劇本而有更好效果的,原來就只星爺一人。
蕭若元欣賞的電影人還有不少,例如徐克,「他那種電影視覺效果之凌厲是無可匹敵的,如《笑傲江湖2之東方不敗》和《黃飛鴻》一二集都是代表作;杜琪峰拍的槍戰片都好看;還有李安,他描寫感情很出色,最難得是他身為一個華人,無論拍西片《斷背山》或英國文學電影《理智與感情》,都一樣拍得出外國人人性的味道。」當然,也不能不數到他的老拍檔麥當雄,「他師承粵語片名導演左几,題材愛走偏鋒,而且重視人物的心理刻劃,我們現在還不時會見面。出山?他不會了。」他還補充了一點,蕭派電影從來都是耐看的,當年票房可能輸了,但若干年後累積下來,一樣經得起時間考驗,「《省港旗兵》!當年《開心鬼》確實勝過我,但現在重看,哪套電影真的好看呢?」說時,一派成竹在胸。

他媽不是他媽

挑戰巨人並不是唐吉訶德式空想,早在1977年,蕭若元得到當時麗的電視的總經理黃錫照和麥當雄賞識,由新聞部轉戰戲劇創作,幾年間,憑《鱷魚淚》、《天蠶變》、《浮生六劫》、《大地恩情》和《太極張三丰》等多部電視劇,以狂風掃落葉姿態衝擊對手,雖未至把無綫這巨人完全擊倒,卻也逼得無綫腰斬《輪流轉》一劇。無綫長享慣性收視,幾曾被如此衝擊過?1977年前沒有,1981年麥當雄和蕭若元離開麗的電視後,這樣勢均力敵的電視台戰況,不曾再出現過。
「當年無綫有錢買金庸和古龍的小說改編,我們沒這麼多資源,惟有自己創作囉。」蕭苦元從不靈感匱乏,在電視台打仗的日子,他可以打通兩間會議室,同一時間跟兩組編劇開會談劇本:「兩部都是長劇,左邊一組是古裝,右邊一組是時裝,我談完左再談右,我邊講,手下一邊記,然後就開工寫劇本。」資深電視人張華標曾經說過,在電視圈他只見過兩個人有這樣的能耐,其一是三十五歲已經可以寫下《大時代》的韋家輝,另一位就是可以一心多用的蕭若元。
當年被撼動的巨人,至今仍然屹立不倒,對於這位老對手,蕭若元早覺不滿,除因行業上的種種壟斷行為,另一原因是無綫對創作的輕蔑與扼殺,「到今日為止,無綫的劇集來來去去都是那三條橋,一是『奪產』,二是『他的媽原來不是他的媽』,三是『互橋』,即A、B、C、D四個人物,A鍾意B但B鍾意C,A與C相好,B與D就變成一對,發展下去又必然是A搶B,C又與D……總之就來去,到結局為止。」哈哈,說得對,尤其第二招,真是他媽的不是他媽,我笑了。守舊因循和不思求變是創作的死罪,當今電視編劇待遇之差,同樣令這局面難以改變,引入競爭是推動電視業向前的最好方法,但新免費電視牌照的增發卻因其他考慮因素而陷入泥沼,這才是最可悲。
最後一個問題,我問蕭若元:「你是讀書人?還是生意人?還是其他身份?」他想也不想就回答:「讀書人,因為做生意不應有太多道德考慮,但我有,不過,我應該係一個有謀略的讀書人。」

Ref.: Apple Daily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