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4, 2012

鄭經翰:全票投反對派 制衡梁振英

鄭經翰:全票投反對派 制衡梁振英


距離9月9日投票日只有兩個星期,今屆立法會選舉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由傳媒主辦的選舉論壇此起彼落,各路人馬互相廝殺,好不熱鬧。對廣大選民而言,今次立法會選舉似乎欠缺主題,民調卻顯示今年投票率可能創出新高,高達七成或以上;但民調不一定可信,極可能另有政治目的。由於今年有種票和配票的情況出現,因此傳統的六比四黃金比率,今次選舉不一定再有效用。

最後一席 競爭激烈

不錯,回歸以來已經舉行多次的立法會選舉,都是泛民主派與建制保皇黨的對決,結果也大多依循六比四的所謂黃金定律,在地區直選上,泛民主派一直可以奪取較大多數的議席,所以即使建制保皇黨在功能組別選舉上佔有絕對優勢,多年來泛民主派陣營仍然可以在立法會內維持關鍵性少數的地位。對於行政主導的特區政府來說,這不啻是一種制衡,即使成事不足,至少敗事有餘,足以阻止建制保皇黨濫權枉法做壞事,例如強行通過「二十三條」立法。

不過,今次立法會選舉形勢卻全然不同,泛民主派與建制保皇黨的對壘已經不復過去明顯,反對泛民與泛民、建制與建制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原因不難明白,去年通過政制改良方案後,不僅泛民主派四分五裂,主流民主派和激進民主派水火不容;亦因議席增加了十席,分別為功能組別新增的五席所謂超級區議員議席和五席地區直選議席,以及實行比例代表制的關係。

如果反映選民取向的所謂黃金比率不變,主流民主派和建制保皇大黨在地區直選上可以取得的議席基本可以確定,餘下來須要競爭的只是每區最後的一至二席而已。由於僧多粥少,社會近年政治分化嚴重,競爭出現空前激烈,自不待言。

「港人治港」 名存實亡

但很少港人會注意到,自從梁振英三低當選特首後,香港的政治局勢已經出現根本的變化。中央的治港政策明顯有變,不再倚重商人或公務員治港,而是由疑似共產黨員親自赤膊上陣,由中聯辦直接發施號令。換言之,所謂「一國兩制」政策下的「港人治港」已經變質,成為名副其實的「西環治港」。

因此,儘管梁振英當選後,4月1日已有一萬五千人上街遊行示威抗議反對,上任後不到一個月便有問責官員下台和繼任問責官員醜聞纏身,7月一個月內分別有四十萬和九萬人上街,反映新政權完全缺乏民意基礎和認受性。但因為肩負「四大政治」任務的梁振英甫上台即強行推「國民教育」,又暗中策動打壓言論自由行動,還為深圳密謀吞併新界東北着力,加上立法會選舉在即,梁振英現階段的地位遂仍然穩如泰山。

如果大家不是善忘的話,應該記得國家副主席兼港澳小組主席習近平過去訪港期間,曾經公開表示希望香港的行政、司法和立法機關可以合作,搞好香港;中聯辦的部長曹二寶幾年前也發表了一篇要在本港成立第二支管治隊伍的文章。這些言行,充分顯示中央的對港政策在思維上已有轉變,所謂「港人治港」已經名不副實,「一國兩制」逐漸名存實亡。

按照上述的最新治港思維,今次立法會選舉,中聯辦志在必得,所以一直在幕後發功,指揮號令,但由於建制派內部因着利益、尤其是新界東北的土地利益存在矛盾,所以建制保皇黨也未能一如既往,組成統一戰線,選舉結果便存在一定變數。如果建制保皇黨在中聯辦和特區政府支持及指揮下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奪取立法會議席超逾三分二,不單完全違反民意的「國民教育」政策可以順利推行,更多不利港人根本利益的政策如「二十三條」立法和在新界東北接壤深圳地區成立所謂「邊境特區」,以致打擊香港核心價值自由和法治的措施,肯定便會陸續有來,最終必定會令香港陷於萬劫不復之地。

手中一票 守護香港

只要是熱愛這片土地、視香港為家園的市民,都有責任守護香港,為維護「一國兩制」和捍衞「港人治港」政策作出努力。因此,今次的立法會選舉,其實仍然有主題,就是支持反對派,反對以梁振英為首的特區政府建立統一行政、立法和司法的霸權。

要選擇適當的候選人,一點也不困難,只在幾個關鍵的議題上,看清楚候選人的取態,便可知所依歸。

第一個議題當然是當前炙手可熱的「國民教育」問題。不管以什麼理由和論述為推行「國民教育」辯護和砌詞的候選人,都是建制派和保皇黨,以及偽民主派,一律不能投票支持。

第二,在捍衞香港核心價值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議題上,也黑白分明,不能退讓。DBC危在旦夕,代表內地官僚地產資本的代理人公然表示中聯辦指令要數碼電台執笠,三個免費電視牌照剋扣不發,都在在表示梁振英旨在操控傳媒,打壓言論自由,任何候選人都有責任在上述議題表態,投票應該以此為據。

第三,在取消功能組別的議題上,候選人的立場也不能模糊,只有堅定支持取消功能組別的候選人,才是真正的反對派,才可獲得支持民主的選民支持。

回歸十五年,香港不斷倒退,核心價值搖搖欲墜,「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名存實亡,港人要長治久安,只能自救,用自己手中的選票,選出守護香港的候選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