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專家Rolf Dobelli在他列出的52個思考錯誤中,提到一種「不作為偏誤」,他舉例:假設你和另一人結伴登山,狀況一:登山同伴掉進坑洞中,不論是去找人或親自動手,只要你肯救他,他就能活命,但你卻什麼也沒做,眼睜睜看同伴送命。狀況二:你故意將同伴推進坑洞裏,不久後他就死在那裏。請問上述兩種狀況,哪種比較惡劣?理性看來,不管是見死不救還是故意殺人,都是致人於死,但內心仍隱約覺得,見死不救似乎比較不那麼惡劣。
我們不會故意殺人,但我們常常是見死不救。見死不救的原因很多,當一個社會已墮落到你在馬路邊扶起一個跌倒的老人都會惹禍上身的時候,見死不救只是為了保護自己。但一個社會還沒有墮落到這田地,見死不救的事還是常常發生,原因或者不想惹麻煩,或者覺得做人還是少管閒事為妙。當一個你生活的社會,不公平不公義的事一再發生,社會原有良好的價值系統在毀壞,而社會現時還容許你可以做點事,你可以在網絡發聲,可以在選舉中投票,可以遊行示威集會,可以參與公民抗命,但你什麼都不做。你說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那麼你的不作為實際上是有作為,你的作為與把同伴推進坑洞裏的後果是一樣的。
從「不作為偏誤」,就想到68年法國學運的口號: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這句口號當年呼喚了千萬人出來抗爭。他們知道,若自己再不作為,就會成為整個社會問題的一部分。
為香港記下這句話時,想起自己的一生,艾青的詩句在腦裏浮現:為什麼我眼裏含着淚水?因為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
李怡
Ref.: Apple Dail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