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30, 2013

你也可做莫札特

若要選歷史上五大天才,莫札特必然榜上有名:他5歲懂作曲,8歲以鋼琴和小提琴作公開演奏,雖然只活到35歲,但已為世人留下大量不朽作品。要不是生來便有曠世才華,不可能年紀小小便有如此驚人的成就吧?

不過,大部份人卻忽略:莫札特父親也是有名音樂家,更是有心「谷」子成龍的嚴父,別的孩子在玩泥沙,莫札特已不停接受特訓,據估計,他滿6歲前已練習音樂3,500小時。其實,我們驚嘆幾歲大的莫札特是天才,是潛意識上把他和同齡孩子比較;如果把他當時的音樂造詣,與其他受過3,500小時訓練的人相比,不會如此震撼。

體壇也有很多類似例子。我在本欄介紹過,阿加斯年紀小小便接受父親「死操爛操」;老虎活士同樣在父親監督下,兩歲開始學打高爾夫球;雄霸女子網球十幾年的威廉絲姊妹,亦是三、四歲學打波;碧咸小時候常一個人在公園練習斬波,往往在同一位置斬上幾小時,他說:「我的秘訣就是練習。」難道所謂天才,實則是從小苦練的成果?

要驗證這理論並不容易,總不能在平衡時空,以正常方法養大另一個「莫札特」,看他日後成就如何吧?但瘋狂科學家Laszlo Polgar想出一個實驗,不僅付出20年心力,還用女兒當白老鼠。

用女兒當白老鼠 締棋藝天才

Polgar是匈牙利教育心理學家,相信訓練可創造天才,但理論和著作乏人問津,便把心一橫,結交女性筆友求偶(那是1960年代),講明目標是結婚生孩子,然後窮畢生精力把他們訓練成天才。他的儍勁居然感動到一個烏克蘭少女,婚後生下三個女兒。

Polgar特別選擇了國際象棋作為訓練女兒的才藝,原因是音樂繪畫等沒有客觀評價標準,棋藝卻有國際認可的棋力評分,適合實驗用途。

Polgar並非象棋專家,太太更是一竅不通,他只靠閱讀象棋大量書籍以傳授女兒。為了爭取時間訓練,他索性把女兒留在家接受「家教」,沒送上學校。但Polgar的方法不單純是「催谷」,也着重培養女兒對棋的興趣。現在三姊妹已是中年人,回憶童年時光都說,雖然大部份時間在棋盤度過,但從沒感到沉悶和難受,因為她們都喜愛下棋。

實驗結果如何?大家姐Susan,14歲便攀上女子世界第一位,在棋手生涯贏過四次女子世界冠軍,21歲更成為首位躋身「大師」(Grand Master)級的女棋手。

二姐Sofia,贏過多次女子青少年冠軍,成名作是14歲時,在羅馬一次比賽連續擊敗多名男子「大師」,並被棋評人評為史上最偉大勝利的第五位。

三妹Judit,15歲成為史上最年輕(包括男女棋手)的「大師」,雄踞女子世界第一達十幾年,公認為史上最偉大女棋手,手下敗將包括卡波夫和卡斯巴羅夫。

可能不少怪獸家長讀到這裏,會躍躍欲試。我和姚太都信奉讓小朋友自由快樂成長,分享這些「苦練出天才」故事,並非鼓勵催谷,而是這背後的道理有更深層意義。

你曾經想過:「我不是XX材料」、「我沒有XX頭腦」嗎?根據我毫不科學的統計,身邊七八成女性朋友都認為自己「天生對數字不敏感」。

但假如音樂體育下棋都可以功多藝熟,缺乏數學細胞論還站得住腳嗎?專家指出,那些能做複雜心算的神童,都是憑熟習把數字分類記憶法和速算法,輔以大量練習,即是說人人都可學得來。也有研究把百貨公司的熟練收銀員和數學神童比賽乘數,結果收銀員儘管教育的水平不高也能勝出,這同樣證明訓練重於天賦。

毅力與成功掛鈎 追夢不怕遲

史丹福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研究發現,相信數學能力由後天努力決定的女孩子,成績跟男孩等量齊觀,更重要是,她們遇上困難題目,會視之為挑戰,加倍努力;反之,認為才能由天賦決定的,碰上難題較容易放棄,久而久之,數學能力果真會落後。因此,我那些女性朋友,可能全是社會傳統性別定型下的受害者。

Dweck建議父母應對孩子從小灌輸「能力=努力」,連稱讚用語也要小心,避免說「你真是有天份」,而是說「看你努力得到的成果」。

這對父母而言並不容易,因為直接讚許「你真係叻啦」,會較討孩子歡喜,但Dweck將之類比為糖果,是孩子愛吃、但卻是有害無益的食物。

另一位心理學教授Angela Lee Duckworth,有一個超過100萬次點擊的TED演講,她研究過學生、教師、商界和軍校學員,發現天賦條件與成就並無必然關係,甚至有時是成功障礙;唯一與成功掛鈎的個人特徵,是毅力(Grit):對長遠目標有近乎偏執的堅持,不會輕言放棄。她認為,這正是父母應(近乎偏執地)努力培養孩子的目標。若說莫札特阿加斯有甚麼過人天賦,肯定包括超越成人的毅力。

至於各位大人朋友,你有甚麼未完的夢嗎?40歲才開始又如何?聽聞周潤發40歲才開始學英文拍西片;人到中年為興趣轉行、創業,或愛上跑步、挑戰馬拉松以至三項鐵人的,亦大有人在。用刻苦和毅力去追求夢想,正是你給孩子最好的身教。

Angela Lee Duckworth的TED演講網址:
http://www.ted.com/talks/an......he_key_to_success_grit.html

姚崢嶸

Ref.: Apple Daily

電波中女遊中歐

《蘋果日報》最近直擊一個廿幾歲電波少女的西藏之旅,畢竟孭背囊去流浪真是十八廿二時的浪漫情懷。我一半人生都是勞勞碌碌度過,決定人到四張,要重拾十八廿二未做的事情。於是我這位中女人生第一次孭起背囊來個電波之旅,是我繼廿幾年前去美國之後,第一次讓自己放這麼長的假期,目的地是歐洲中部。電波之旅的意思就是今日唔知聽日事,許多行程都是之前一日才決定的,跟我以往做立法會議員時一日安排好八個會議簡直是天淵之別,沿途「符碌」爆笑事情不絕。

我的行程從捷克開始,匆匆看完布拉格便去遊覽中世紀小鎮Cesky Krumlov,那是世界文化遺產,被稱為歐洲最美麗的小鎮之一。我從布拉格坐火車去,碰着火車誤點,那位不諳英文的火車職員跟我解釋:「Five minutes, no train.(五分鐘,冇火車。)」我聽得一頭霧水,想要追問又言語不通,可幸原來他們提供巴士接駁。在巴士上重遇之前跟我同處一火車車廂的日本夫婦,我們便在巴士上互相照顧,落車後一同走路往市中心。夏天的歐洲太陽很晚下山,我們沿着山路落斜,已見城堡在峭壁之上,懸崖下是一條河流,靚到不得了。終於走到市中心,日本夫婦找到自己訂好的酒店,我還未知道自己的酒店何在。我跟他們道別以後,背着大背囊在又彎又窄的石春路左穿右插,搞了一輪終於發現自己的酒店了,便拖着疲憊的身軀進去登記,竟然就在大堂跟那對日本夫婦碰個正着!原來我跟他們住在同一酒店,人家老早到達,我卻像個迷途羔羊般摸來摸去,實在失禮死香港人。

我在香港好歹算是個公眾人物,在公眾場合總要有點節制,這次人在異地立即釋放自己,看見美食就飛擒大咬,遇上陌生人也可九唔搭八亂噏一餐。我從捷克去奧地利,再去匈牙利,在遊覽布達佩斯後,便去參觀北部第二大城市Eger。Eger是古城,有老城堡、古建築、舊澡堂,不過像我這種貪吃之人,最吸引的是佳餚美酒。Eger是匈牙利著名釀酒區,該區出產的紅酒更被稱為「Bull's Blood」,還有許多很好的餐廳。一晚我獨自在餐廳吃飯,當然坐室外,有音樂,又有優美的日落,十分滿足,看見對面有班亞洲遊客經過,看樣子也在覓食,我忍不住向他們揮手,用手勢表示「呢間正嘢」。他們一行十幾人進來,原來是台灣人,還要來自我好鍾情的台北。這時我已不知叫了第幾道菜,小女子太喜歡試新菜,一個人叫了好幾樣,最後一道實在吃不完,於是便麻煩廚房分了一半跟那班台灣遊客分甘同味,大家便這樣聊了起來,其中一個原來是專門研究中東的教授,似乎下次去中東旅行可以請教他了。他給我遞上卡片,我卻沒有帶自己的,做一個無人認得的電波中女,感覺真爽。

但這回最多的笑料發生在斯洛伐克。我去著名的國家公園Slovak Paradise行山,事前係威係勢買了一本行山徑小冊子,粗略掌握每條行山徑的難度和所需時間後,選了一條要行四個半鐘的路,再買張1:25,000的地圖,精密到不得了,以為包保冇錯。誰知如此裝備之下,我這位電波中女竟然也行錯路。既然手上有地圖,食物和水還可以撐一段時間,我決定將錯就錯,由四個半鐘頭的「家樂徑」突然變成七個鐘「毅行者」,身上的清水和食物乾塘前,有個大型補給站,讓我這個餓鬼可以撐到最後。唯一的難題是,我這個有畏高的人,平時行吊橋都會腳軟出汗兼手震,眼前的山勢陡峭,腳下是鐵架,旁邊是瀑布。我明明心內顫抖,但唔嚟都嚟咗,惟有硬着頭皮往上爬。錯有錯着,新路線讓我看到國家公園內最懾人和最秀麗的一面。終於走完,還來得及在搭最後一班車前來杯大啤慶祝,不過兩隻腳趾就這樣起了水泡!

為了獎勵自己奮勇上山,去到斯洛伐克High Tatras的Strbske Pleso後,決定要豪一點住在湖邊精緻的酒店,我還「懶」浪漫,在黃昏之時在湖中泛舟欣賞日落。我雖然奀挑鬼命,但平時也有健身的,何況兩年前我還是立法會議員時曾經參加過國際龍舟賽的「名人扒浴缸比賽」。我還記得當時嚴陣以待,跟我的助手組成「差啲浴袍團」,在舊政府總部辦公室內練習,兩個人一前一後坐在兩張木椅上,各舉一把雨傘拚命地划。我以為有這些「往績」,這回在斯洛伐克泛舟賞夕陽應該好易,誰知單人划艇和雙人划艇真是天淵之別,一雙木槳距離很遠,而且木槳又重,我覺得自己像舉重一樣。終於划回碼頭,這次到手掌起了水泡!

雖然我這位電波中女「論論盡盡」,最終也無驚無險見識過中歐如詩如畫的風景,那兒青山綠水都是公眾資源,自然景觀無分貴賤人人都可前來欣賞,如果香港也這樣珍惜大自然,我們便不用時不時去拯救像大浪西灣和海下灣等地方,守護它們以免變成有錢人的私產了。

陳淑莊

Ref.: Apply Daily


平民化

區區非常讚同這篇文章觀點。

劍橋公爵夫人凱蒂在丈夫威廉王子陪同下,抱着小王子步出醫院,接受在場群眾歡呼和跟群眾交談那幾分鐘,讓人深深感動。英國皇室確實是與時俱進平民化了。凱蒂說孩子誕生,是所有初為父母者的感動時刻,她把皇室成員放在「所有人」的地位去講感受。威廉風趣地說:孩子幸而像媽媽。凱蒂連忙說「不不不」。威廉又說孩子的頭髮比他自己的多,自嘲脫髮。見群眾後,他們回到醫院,威廉提着嬰兒籃,放到汽車後座,由凱蒂照顧,他自己走進司機座開車。

威廉夫婦態度自然又樸實,就像普通的中產家庭。別說中共的高官了,即使在香港,你見過富豪第二代生孩子之後,他們會自己湊B、自己開車嗎?他們的親家會像凱蒂父母去醫院探望那樣坐的士前去嗎?

儘管英國幾乎舉國歡騰迎接小王子誕生,但英國仍有主張廢除君主制的少數共和派,趁這股「皇B熱潮」,在網上呼籲公眾思考現有政制問題:「不是所有孩子都生來平等嗎?這皇家孩子不是應該跟我們有相同權利嗎?」

說的沒有錯。皇家孩子一生下來就有特權,皇位繼承也沒有經過普選投票。但民調顯示,77%英國人贊成維持君主立憲制。皇室有特權卻不會濫權,皇室成員反而盡可能平民化。不是擺樣子,而是真正想過平民的生活。生來平等在人類社會還不存在,但這觀念存在於威廉夫婦心中。中國人多無此觀念。

英國駐港總領事吳若蘭以生硬的廣東話講一段祝福小王子誕生的話,也顯示她尊重本地人的親民作風。三十年來,何曾見過新華社、中聯辦的領導人,或來港訪問的中共領導,講過一段完整的本地話?

李怡

Linda Sunjoto ·  留言最多的人 · Hong Kong
這也就是香港人至今仍念念不忘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的年代的其中原因,英國皇室人員有權但不濫權,他們親民作風甚得人心,不是做秀咁簡單。香港人的雙眼與感覺是清晰的。李怡先生寫的都符事實,這些天香港人為之開心歡樂是假的嗎?
回覆 · 13 ·  · 星期六 20:54

Ref.: Apple Daily

Thursday, July 25, 2013

奧巴馬的政治課

對政治有興趣的人,想學習當政治領袖的人都該看看上星期五美國總統奧巴馬(圖)就黑人少年馬丁(Trayvon Martin)被殺案裁決的簡短演說。演說沒有甚麼大道理,帶點即興味道,還有不少個人感受(personal touch)在內。可這短短的演說不但時機掌握得好,更能讓大多數美國人包括白人聽得入耳,及時化解一場種族大爭議。

先說時機。自從十天前佛羅里達法院陪審團裁定白人保安員齊默爾曼(George Zimmerman)槍殺手無寸鐵黑人少年馬丁無罪後,美國多個大城市爆發大型示威,一些黑人社區更有騷亂的迹象。若果奧巴馬上周五不站出來為事件降溫,上周末抗議示威的聲浪肯定更大,可能引發大規模騷動以至種族爭鬥。

然後是訊息。要面面俱到不容易。首先奧巴馬不能質疑法庭及陪審團的判決,畢竟整個裁決符合法律上的程序正義,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陪審團收受利益或有不當行為。總統公開質疑判決的話既損害司法制度,也令人有政治干預司法的印象。

其次,奧巴馬既不能不道出黑人的積怨,也不能把矛頭直接指向白人的偏見。要知道他是第一個黑人總統,背負着黑人終於冒出頭的期望;假若他不為枉死的馬丁發聲,黑人的怨憤及失望只有更大,他們只有更堅決用自己的方法宣洩憤怒。可一旦奧巴馬變成黑人社區代言人,白人只會覺得他偏私,共和黨更肯定會群起而攻之。

最終他聰明的選擇分享個人經歷。把自己曾經遇過的難堪、尷尬、委屈、歧視、危險娓娓道來,一方面讓黑人民眾知道他跟他們站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讓白人民眾明白黑人一起走來的屈曲。試想想當奧巴馬親口說三十五年前他也可能是另一個馬丁時,當中的沉重、無奈與複雜歷史躍然紙上,不管黑人白人都不難把激情、抗爭與冷漠轉化為深沉的反思,令事件即時降溫。

盧峯

Ref.: Apple Daily

Sunday, July 21, 2013

毓民踩場



今集毓民怒插大舊,毓民粉絲真的要聽聽 !!

Wednesday, July 17, 2013

中國好聲音(第二季)



區區近期最愛 !!

中國好聲音 (The Voice of China) 2013-07-12 第二季 - 第一期 已經開始啦,今集參賽者水準又係勁到仆街!!!!!!!!!!!

Saturday, July 13, 2013

主已打救陳振聰



極盡諷刺之能事 !!!!!!!

陳彼得弟兄,現在我們想和你一齊去祈禱。主啊﹗我們很欣慰你今日判了陳彼得弟兄入獄十­二年,我相信陳彼得弟兄一定心情愉悅,非常喜樂地接受判決。因為這正是顯示主的大能,­安排陳彼得弟兄十二年,令到世人不再相信風水這種邪說,有利真神之道,令陳彼得弟兄的­生命更豐盛,將來上天堂會有喜樂,所以他入獄那刻一定非常愉快,尤其是通櫃的一刻,因­為這是實現了主交給他的任務。阿門。

陳彼得弟兄這案件,幾年前我已經斷定會有這樣的一天。大家可以聽回我的舊節目風蕭蕭或­者蕭鼓聲中,我已經斷言收場會是如此。

整件事,最重要的是最高法院判詞,之前我也有懷疑遺囑到底是否真還是假的。開頭我斷定­這遺囑是假的,後來我想想下這遺囑可能是真的,最後我看了最高法院的判詞,有2件事將­釘打去了陳振聰的棺材了。因為判斷字跡真偽,從來只是一門藝術,並不是一門科學。陳振­聰這件案,這是我的猜想,叫做蕭氏猜想。陳振聰想到一件事,他用自己的影響力,叫龔如­心寫了份partial will,給他少少錢,可以繼續用來幫龔如心做功德,找他做積陰德的事。龔如心給他的­一張給他一筆錢,只是以千萬計的。這張遺囑因為擔心別人質疑,於是叫2個人,包括一個­律師來做證人,然後話不要曝光他們的關係,內容也不給他們看。

有2個證人證明確實這樣的一份有關遺囑的東西簽署了,而他們是看不到內容,然後根據這­東西去偽造一份遺囑。這遺囑小心到,他自己也完全沒有接觸過這遺囑,所以沒有他的指模­和dna。這樣輸了官司便不能夠指責他偽造,而那2個人沒有看過遺囑,不能否定遺囑是­偽造,因為有2個人見證,包括一個律師。這個很明顯根據上一次龔如心和家公打官司的判­決而度身訂造。那判決是終審法院因為既然有證人簽了,又沒有話這是假的,便不能證明這­是假的。簽名是否一致,有可能是病等因素做成。整件事是否很聰明呢?

這件事是非常聰明,正常來講,怎樣也可以脫身的。為何我話看到2個棺材釘。這真的要識­Forensic science,最後2點是證明了我都認為是beyond reasonable doubt,這份是假的。第一,證人口供打了那2張紙,那2張紙疊埋,就人來簽名。這­2張紙是搬了3個地方,是龔如心叫證人簽完一個,才叫第二個簽。龔如心那邊鑑證的人指­出,這情況下,這2張紙沒有夾實,在移動時一定移了多少位。搬的過程一定會移了位。上­面的紙簽名不可能完全疊在下面的紙上,除非2張紙是疊埋簽的,沒有移動過。這和現場的­口供環境是不對的。即是話3個人來簽的遺囑,一定不是現在那張遺囑,我覺得這點真的是­難以辯駁。

第二,打完這張紙,口供話沒有摺起然後簽約。但科學鑑證話簽名是摺起了才簽上的,即是­證明現在簽這張已不是當日簽那張來的。因為有摺痕,可以查到是簽了才摺還是摺了才簽的­,這些是不太熟Forensic science的人所想不到的細節,要非常專業才想到。他整件事已是非常細心去設計了­。我認為龔如心也是偽造遺囑的,她那張也是假的,所以導致陳振聰這樣做。那張遺囑可能­是陳振聰有份設計,和陳振聰最後是想分一半,以為龔如心的兄弟姊妹不敢和他打官司,暴­露他和龔如心的情慾,認為他們會為姊姊的聲譽著想。但想不到天地有正氣,他們會這樣不­顧姊姊的聲譽,這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想不到他的兄弟姊妹是這樣,死都不肯分錢給他,­要和他打官司。可能因為龔如心生前沒有分錢給他。這是福爾摩斯奇案的最新報告。

The Divine Comedy au Lieu Unique à Nantes - ARTE Live



區區常說,YouTube 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基本上,你喜歡的內容,你想知的知識,睇十世也看不完,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百無了賴既時候,你真的要檢討一下了...

最近,區區非常喜歡的一位音樂人,Neil Hannon 為首的 The Divine Comedy,2012 係 France 既全個演唱會,完整 uploaded 上 YouTube !!!!!!!!! 區區真的要多謝呢位外國契弟, FAN Q !!

Neil Hannon 真的是一位天才,一個人,一支結他,一件琴,已經好聽到極點 !!!!!!

Travis - Moving



Travis 回來了 !! 2013 新大碟,新 Single,MTV 拍得有創意,正 !!!!!!!

Wednesday, July 03, 2013

銀河唯一的秘密

實在是一篇寫得非常好的文章 !!!!!!!! 當中論點,區區非常讚同 !!!!!!!!!

上周剛過了生日。女人都很怕老,我絕對是很怕老兼很在意自己變老的女人。小時候期待一年一次機會,將生日蛋糕上的蠟燭吹熄,希望願望成真;現在見那象徵着歲月催人的蠟燭又再出現,我只希望下次生日別要來得這麼快。無奈是每個人都會老,這是無法逆轉的,還是停止自怨自艾,學懂接受為上算。生日願望許了很多年,我發現,人生的終極願望,仍然只得一個:快樂。所以,「生日快樂」四個字是很有意義的。每一年生日,在座親友見證,以吹蠟燭為誓──生日,就是讓我們檢視自己是否活得快樂的機會。

每一年都問自己是否過得快樂,這是一個嚴正的人生問題。現在我傾向於不記每件事小節,只保存一個階段的總體印象──那些我曾深愛過的,仍然愛,只是換了另一副心腸,希望他們都活得好,唯一是新生活中沒有我作為具影響力的角色;那些不能延續的合作關係,仍然是一種關係,唯一是大家多了共同點,都因為曾經擁有對方而雙贏過;至於那些潑出去的水,早該有心理準備收不回來,唯一是我樂於曾經扶人一把,希望別人早上正軌;至於那些我虧欠過的,我會一直感恩當時的遮風擋雨;感恩千日,到有一天我若能被用在一時,我會非常樂意。

一個人,如果沒有恩人也沒有成為別人的恩人,是比滿街都是仇人更加可悲。

我現在是這樣看人生的:以每一個十年作為一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責任和目標。人生最大的智慧,在於適當時候做適當的事,千萬別自我擾亂,當然也別要擾亂別人的人生。

今年,我的十歲女兒陪着我出席與每一個小組親友的生日會,她以主人家的身份,懂事地、愉快地招待客人。女兒成長了,很明顯,我和我的家庭,都在踏入另一階段。

一個母親的快樂,很大部份都來自看見自己孩子的快樂。她快樂,所以我快樂,我看待這件事,是十分認真的,因此,由孩子出生那天,我決不做怪獸家長。

我認為,十歲之前,孩子只有一個目標:過快樂童年。

我的童年很快樂,這源於我本身有很多問題,例如讀寫障礙,但我完全不察覺,並且很輕鬆自在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直至問題迎刃而解,我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捩點,雖然仍算不上出類拔萃,那時候突飛猛進的加速力,於我是重大驚喜,異常鼓舞。

我不認同「孩子不能輸在起步線上」的思維。孩子絕對是可以輸在起步線上的,只要在人生的另一些階段發力。一場長途賽的勝利者,可以贏均速,可以贏後上,亦可以贏一段變速的爆發力。帶頭領放贏到最後的,反而極少。說到底,人生最重要的,是抱有一副快樂的作戰態度去作賽,我們甚至不需要拘泥甚麼叫勝利:到底要小勝利還是大勝利才算勝利?到底成為地上最強還是宇宙最強才是堅強?世界太大,我們只能挑戰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能夠參與及完成長途賽,已是重點。

與怪獸家長的意識形態相反,我一直自稱「HEA媽」。我沒有要女兒學習文武雜技傍身,她的課餘時間,從來不需要為趕着去學雜技和參加活動而奔波,省下不少舟車勞頓的時間。結果,經常留在家的孩子愛上了閱讀,從讀寫講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和信心。

沒錯,父母有責任為子女營造快樂的童年,而不是「豐忙」的童年。須知道「豐富」和「忙碌」並不等於快樂,LESS IS MORE。

我無法認同怪獸家長的另一個思維,是「讓孩子學習很多不同的技能以鞏固其根基」。如果活得快樂是人生最崇高目標,那麼,學習「快樂」才是孩子在人生初階中必須掌握的「根基」。

快樂,是需要學習的。學會製造快樂給自己,只算懂得一半,另一半是要學懂在自己快樂的同時,不令其他人感到痛苦。

父母希望令孩子透過勝過別人而活得快樂,是不正確的;我們要培養出不會將自己快樂建築在別人身上,能夠融於社會的孩子。一個學懂何謂快樂的孩子,自然不會隨街便溺,自然不會排隊打尖,亦自然不會花時間鑽研如何做假蛋賺錢.……這些東西,原本就是不需要教的。

我常常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人生來就以大奸大惡為目標,來意不善,只因為不懂得何謂真正快樂。

讓孩子花上人生的首個十年,打好「學懂快樂」的根基,絕不為過。

還有,怪獸是不會快樂的。這個道理太簡單,看卡通片都有教,這可不是銀河唯一的秘密。

梁芷珊

Ref.: Appl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