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動物,一個人在無法遠離群眾的意見和影響之下生活。互聯網之所以急速興起,並且佔據人類生活主要部份,乃因它將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情,第一時間送到我們眼前:即時新聞報道你所處房間之外的世界運作;朋友的即時狀態進佔你的思想空間;全城人迅速喜愛橡皮鴨為這裏帶來的善良感受;大眾都憤怒於無恥之徒公然車廂非禮女乘客的惡行;市民哀於無法對特區政府施政的信任度提高;而我們時刻樂於與好友連線即時溝通傾談。
有時候,我們提醒自己,不應該對自己的一件小事無限放大;有時候,又發覺不敢對身邊發生的其他事看得太輕。
人與人之間總是互相牽動着,最好的做法,是選擇當中較有意義的人和事去着眼,至於較低檔次的,盡量不讓它擾亂心情。而我,總是希望在人群中辨識「高人」。
在每個人生階段,你總會遇上「高人」,他的一些意見,你未必即場聽得明白,但當去到某一些時刻,你發覺高人就是高人,道理畢生受用。
我有幸在人生不同階段,皆遇上高人,他們的說話,讓我受用無窮,甚至改變我的人生路向。
第一位「高人」是黃霑先生。理工畢業之後,我就當起填詞人,有些作品流行起來,其後又為報章雜誌寫專欄。工作量越多,越覺得自己的文學根底不足,於是,我想報讀香港大學中國文學系。當時,黃霑先生是學科的主教授,他親自拒絕了我,不肯收我為學生。
他問我:「你為甚麼要進修?」
「因為覺得自己不足。在文化界工作,我希望打好中文根基,日後能夠寫出更高水準的作品。」
黃霑先生笑說:「學海無涯,每個人都有不足。問題是,你的人生,在甚麼時候該做甚麼事。你知道嗎?我有很多學士生、碩士生,甚至在寫論文的博士生,他們的目標,大部份都是要成為作家,而你,今天已經在收錢做這工作了。我敢說,你一定有着時下創作人的惡習:經常遲交稿交詞。你的時間已經不夠用了,還不專注工作,走來報名讀書?學位資源是很珍貴的,做學問需要全心全意,你現時絕不能做到。」
黃霑對梁芷珊說:「你要多看書,多看音樂劇,多看電影,甚至去看舞蹈和馬戲團表演……刺激創作靈感。」
他明確表示拒絕取錄,我硬着頭皮再請教:「但是我寫得不夠好,請問如何找靈感?」「你要多看書,多看音樂劇,多看電影,甚至去看舞蹈和馬戲團表演,到處都是高人的作品可供參考,刺激創作靈感。」
這些年來,我一直很感激黃霑先生教曉我這個重要道理:一個人甚麼時候該做甚麼事情,只分為兩大類:要不就是為了未來的機會作好準備,要不就是把握機會做好眼前的事。千萬別要霸着機會,卻蹉跎度日。
涉獵足球隊管理工作後,我遇上一位球圈高人。在一次閒談中,他對我說:「你們的球隊南華是爭標分子,那麼你要監視着成績,三場賽事之中要勝兩場,六場勝四場,九場勝六場,如果不能做到,你們就不是班霸之材,來季要重新籌劃。」
「是嗎?這統計用諸所有聯賽球隊皆準確嗎?」
高人說:「用諸任何事皆準確。」
我當初不明所以,及至近年,終透徹理解當中道理:凡事的發生,皆在應驗一個機會率。足球隊比賽,最終只有三種結果:贏波、和波、輸波。聯賽是一回長途賽,分拆三場賽事作為一個小單位,當中你贏波次數若不及和波及輸波的多,再走下去,都不可能成為最終大贏家。
我非常感激這位高人,他令我明白到,世上沒有不敗之師,而成就大成功的秘訣,就是致力推高每個小節的成功機會率;每個大目標都可以分拆為小目標,解決大問題應由解決小問題着手。我們不會是地上最強,卻必須有令自己變得更強的心態。
還有一位是玄學家的高人,給了我極重要的人生啟示。
這位高人算紫微斗數,據說非常準確。我見他給人看命盤,算出每個十年之間的重要事情,例如結婚生子、事業起跌、貴人扶持、小人纏繞、病痛意外,甚至死亡年份。
我本人極度怕死,所以在他開口贈我幾句之前對他說:「請你只要把好聽的告訴我就可以了。」
他笑說:「若只說好聽的,那麼每個人的命都一樣:人生中更好的東西,尚未來臨;人生中更壞的東西,終會跨過。」
沒錯,這就是大道理。或許,我們都不需要算命批命,每個人的人生,當是如是。因此,我們更要活在當下,接受及享受眼前的一切,並主導自己的人生,趨吉避凶。
梁芷珊
Ref.: Apple Daily
Wednesday, June 26, 2013
Thursday, June 20, 2013
第二選擇
除了「第三選擇」(詳見昨文)能夠左右顧客的購買決定外,原來還有「第二選擇」同樣可以影響個人思考,並予商家可乘之機。Dan Ariely是美國有名的心理學及經濟行為學教授,出版過兩本的暢銷書,都是以人的不理性為題。其中講述教授自己曾經的訂閱過程,如何啟發他對「決擇過程」的研究。
話說他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這本備受財經人士愛戴雜誌的讀者,某次瀏覽該雜誌網站,看到以下的訂閱選項:
(1)網上電子版訂閱每年59元(美元,下同);
(2)印刷本訂閱每年125元;
(3)印刷本加電子版訂閱每年125元(我冇寫錯,你亦冇睇錯,教授更加反覆查看,確係同一索價)。
他既是網友(不然怎會留意到這則網上廣告),當以電子版訂閱為尚,不過都有一刻閃過想揀第三選項,點解,因為抵囉!既然印刷本訂閱本要125元,現付同一價錢,卻有兩種閱讀享受,怎不划算?而第二項明顯就是莫名其妙的「蝕底」之選,所以一般訂戶自會作出精明選擇,擺盡「着數」,怕且仲會嘲笑雜誌社的定價漏洞,不過,如此份量財經刊物的員工,又豈會輕易犯下低級錯誤。
爛透選擇 轉移視線
當然,教授身為心理和行為學專家,亦非省油的燈,他沒急於訂閱,反而就此展開模擬實驗。他為參與者設定完全一樣的雜誌訂閱條件,然後發現有高達84%的「一般人」會不自覺的選擇第三項,其實也是訂價最高的選項。當然,怎也沒有人會揀第二選擇。然後實驗繼續,不過這次卻剔走那爛到出面的第二選擇,且看結果如何。最終選擇第三項,現是第二項:印刷本加電子版的訂戶比例,由最初的八成多跌到得番三成幾!
之後,他將同一實驗再做,不過這次卻換以全數免費旅遊目的地,羅馬或巴黎。一如所料,各有一半的選擇。而只要中間加上任一地點的半費行程選項,譬如說羅馬半價,羅馬無端就成了大熱地點。再一次「第二選擇」的威力盡顯,所謂爛的選項目的只在轉移視線,以求襯托「次爛」的威風。
正如教授其後的解說,人並沒有一個內置的「價值咪錶」,能夠適度衡量各物所值。事實上,我們往往習慣傾向以「相對」和「比較」去評定需求,再而定價。所以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反只知道不要甚麼。
因此一日偽首在位,任何一位Plan B我們都是看得順眼。
盧先亞
Ref.: Apply Daily
話說他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這本備受財經人士愛戴雜誌的讀者,某次瀏覽該雜誌網站,看到以下的訂閱選項:
(1)網上電子版訂閱每年59元(美元,下同);
(2)印刷本訂閱每年125元;
(3)印刷本加電子版訂閱每年125元(我冇寫錯,你亦冇睇錯,教授更加反覆查看,確係同一索價)。
他既是網友(不然怎會留意到這則網上廣告),當以電子版訂閱為尚,不過都有一刻閃過想揀第三選項,點解,因為抵囉!既然印刷本訂閱本要125元,現付同一價錢,卻有兩種閱讀享受,怎不划算?而第二項明顯就是莫名其妙的「蝕底」之選,所以一般訂戶自會作出精明選擇,擺盡「着數」,怕且仲會嘲笑雜誌社的定價漏洞,不過,如此份量財經刊物的員工,又豈會輕易犯下低級錯誤。
爛透選擇 轉移視線
當然,教授身為心理和行為學專家,亦非省油的燈,他沒急於訂閱,反而就此展開模擬實驗。他為參與者設定完全一樣的雜誌訂閱條件,然後發現有高達84%的「一般人」會不自覺的選擇第三項,其實也是訂價最高的選項。當然,怎也沒有人會揀第二選擇。然後實驗繼續,不過這次卻剔走那爛到出面的第二選擇,且看結果如何。最終選擇第三項,現是第二項:印刷本加電子版的訂戶比例,由最初的八成多跌到得番三成幾!
之後,他將同一實驗再做,不過這次卻換以全數免費旅遊目的地,羅馬或巴黎。一如所料,各有一半的選擇。而只要中間加上任一地點的半費行程選項,譬如說羅馬半價,羅馬無端就成了大熱地點。再一次「第二選擇」的威力盡顯,所謂爛的選項目的只在轉移視線,以求襯托「次爛」的威風。
正如教授其後的解說,人並沒有一個內置的「價值咪錶」,能夠適度衡量各物所值。事實上,我們往往習慣傾向以「相對」和「比較」去評定需求,再而定價。所以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反只知道不要甚麼。
因此一日偽首在位,任何一位Plan B我們都是看得順眼。
盧先亞
Ref.: Apply Daily
第三選擇
公司每隔一段時間會安排不同行業的表表者出席員工會議,分享個人經歷並為同事帶來新的啟迪。最近應邀出席的嘉賓這幾年在商界,尤其在中小企的圈子甚具人氣。名牌大學畢業後,和很多尖子一樣投身華爾街,然911卻遇「被離職」的同一命運。最終回港創業,而且不只為自己而創,更為其他有志經商者玉成創業大計,因為其公司經營模式就是擔當「業務仲介」。無論是現成或自家創立的生意,都可透過該司「成檔嘢」買賣,過去十多年,已有過千撮合個案,「生意紅娘」之名不脛而走。而他對推動創業文化亦不遺餘力,就算尊稱本地「創業之父」實不為過。
做生意就是掌握心理
這位李博士(「博士」頭銜也是貨真價實,可不是那種附贈「世界華人」的買學貨色),現還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研修「經營管理」,實踐與理論並重。當日主講內容精采點子紛陳,亦多次引述其在哈佛所學的「生意之道」。
其中例子活學活用,值得與眾同享。假設現有餐廳提供兩支味道相若,不過無人所識的紅酒,分別取價200元和400元,而毛利率一樣。根據學院研究,八成人會揀選200元的那支,而只有兩成人會挑400元的。好了,若閣下身為餐廳老闆,如何在不大增加成本,即不犯本的情況下,促銷400元的紅酒,多賺一點?
在場同事說可加大宣傳或高壓下達業務指令予各階員工(明顯是說給我聽),又或配以綑綁式優惠等等。其實,既簡單又有效的方案就是,只要額外提供一支1,200元的「高」價紅酒,超過五成(增逾倍半)的顧客就會改選400元的那支,另外,亦真還有2%的人會挑1,200元的,收入和利潤自是大幅提升。如此高效小技,其實就是運用「Power of Third Option」,關鍵在有提供「不合理/不一般」的第三選項,第二選擇自會變得「較合理」。
說到底,做生意就是掌握顧客的心態,所以成功的生意人,才不會只看「成本」為產品或服務定價,而是根據「需求」而定價。至於甚麼「麵包一定貴過麵粉」的玉律,亦不過就是更加成功的商人催眠大眾,藉以「創造需求」再而「合理定價」的把戲。還是說回賣酒,餐廳老闆除了提供「第三選擇」亂人耳目外,要再賺盡,大可將200元和400元的酒互調,因為毛利率本一樣,200元的成本必然較低,賣400元頃刻勁賺,再者酒質相差不大,顧客亦難分辨,何樂不為?
至於我就學以致用,昨晚在一間不大相熟的餐廳,沒有「愛紅」的盧太作伴,所以挑了酒單上最便宜的一支酒,盡情而品且深感物超所值。
盧先亞
Ref.: Apple Daily
做生意就是掌握心理
這位李博士(「博士」頭銜也是貨真價實,可不是那種附贈「世界華人」的買學貨色),現還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研修「經營管理」,實踐與理論並重。當日主講內容精采點子紛陳,亦多次引述其在哈佛所學的「生意之道」。
其中例子活學活用,值得與眾同享。假設現有餐廳提供兩支味道相若,不過無人所識的紅酒,分別取價200元和400元,而毛利率一樣。根據學院研究,八成人會揀選200元的那支,而只有兩成人會挑400元的。好了,若閣下身為餐廳老闆,如何在不大增加成本,即不犯本的情況下,促銷400元的紅酒,多賺一點?
在場同事說可加大宣傳或高壓下達業務指令予各階員工(明顯是說給我聽),又或配以綑綁式優惠等等。其實,既簡單又有效的方案就是,只要額外提供一支1,200元的「高」價紅酒,超過五成(增逾倍半)的顧客就會改選400元的那支,另外,亦真還有2%的人會挑1,200元的,收入和利潤自是大幅提升。如此高效小技,其實就是運用「Power of Third Option」,關鍵在有提供「不合理/不一般」的第三選項,第二選擇自會變得「較合理」。
說到底,做生意就是掌握顧客的心態,所以成功的生意人,才不會只看「成本」為產品或服務定價,而是根據「需求」而定價。至於甚麼「麵包一定貴過麵粉」的玉律,亦不過就是更加成功的商人催眠大眾,藉以「創造需求」再而「合理定價」的把戲。還是說回賣酒,餐廳老闆除了提供「第三選擇」亂人耳目外,要再賺盡,大可將200元和400元的酒互調,因為毛利率本一樣,200元的成本必然較低,賣400元頃刻勁賺,再者酒質相差不大,顧客亦難分辨,何樂不為?
至於我就學以致用,昨晚在一間不大相熟的餐廳,沒有「愛紅」的盧太作伴,所以挑了酒單上最便宜的一支酒,盡情而品且深感物超所值。
盧先亞
Ref.: Apple Daily
Thursday, June 13, 2013
George Orwell - 1984
區區多次推介大大睇George Orwell的作品,動物農莊 (Animal Farm),近日,因為Edward Snowden 事件,他的另一部經典作品1984,又成為熱門話題,呢個世界,有麝自然香 !!
1984 Quotes
“He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H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 George Orwell, 1984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 George Orwell, 1984
“Perhaps one did not want to be loved so much as to be understood.”
― George Orwell, 1984
“It was a bright cold day in April, and the clocks were striking thirteen.”
― George Orwell, 1984
“The best books... are those that tell you what you know already.”
― George Orwell, 1984
“If you want a picture of the future, imagine a boot stamping on a human face—for ever.”
― George Orwell, 1984
“We shall meet in the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darkness.”
― George Orwell, 1984
“If you want to keep a secret, you must also hide it from yourself.”
― George Orwell, 1984
“Doublethink means the power of holding two contradictory beliefs in one's mind simultaneously, and accepting both of them.”
― George Orwell, 1984
“But if thought corrupts language, language can also corrupt thought.”
― George Orwell, 1984
“Perhaps a lunatic was simply a minority of one.”
― George Orwell, 1984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 George Orwell, 1984
“Until they became conscious they will never rebel, and until after they have rebelled they cannot become conscious.”
― George Orwell, 1984
1984 Quotes
“He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H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 George Orwell, 1984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 George Orwell, 1984
“Perhaps one did not want to be loved so much as to be understood.”
― George Orwell, 1984
“It was a bright cold day in April, and the clocks were striking thirteen.”
― George Orwell, 1984
“The best books... are those that tell you what you know already.”
― George Orwell, 1984
“If you want a picture of the future, imagine a boot stamping on a human face—for ever.”
― George Orwell, 1984
“We shall meet in the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darkness.”
― George Orwell, 1984
“If you want to keep a secret, you must also hide it from yourself.”
― George Orwell, 1984
“Doublethink means the power of holding two contradictory beliefs in one's mind simultaneously, and accepting both of them.”
― George Orwell, 1984
“But if thought corrupts language, language can also corrupt thought.”
― George Orwell, 1984
“Perhaps a lunatic was simply a minority of one.”
― George Orwell, 1984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 George Orwell, 1984
“Until they became conscious they will never rebel, and until after they have rebelled they cannot become conscious.”
― George Orwell, 1984
Friday, June 07, 2013
好人有好報
很多人以為職場爾虞我詐,打工仔冇心計、冇計算、冇手段,就沒辦法得到擢升機會。不過,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就指,處身職場,太過計算,到頭來反而未必有好結局,反而不計回報的好同事,在企業管理層的比例卻出奇地多。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Joe,其實在企業的政治環境裏,有沒有研究過怎樣的人更多機會出人頭地?
答︰很多人都會覺得在今天的企業環境,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反而是那些不擇手段或「擦鞋仔」才會「有得升」。最近美國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教授Adam Grant寫了一本名叫《Give and Take》的書,他研究了美國數千名管理層的行為,得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
Grant描述職場主要有三類人:Givers(樂助者)、Takers(奪取者)和Matchers(平衡者)。奪取者很容易理解,他們是純粹的利己者,會利用每一段關係盡量榨取得最大的利益,付出最少的代價。對於他們來說,這是最直接達到個人目的的途徑。
樂助者是比較罕有的:這些人不介意做貢獻別人、但沒有眼前利益的事情。例如,他們會樂意不計回報地轉介朋友、提供意見、輔導年輕人等等。這些人喜歡付出,多於接受。大多數人不是純樂助者或者奪取者,而是平衡者。平衡者相信一個公平的世界,他們認為世界上應該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而他們會盡量讓每一段關係都是「禮尚往來」的。
一般人會推斷,奪取者應該不能爬到階梯的頂層,因為他們「有我冇你」的行為,會破壞很多重要的關係,照計應該是平衡者較易爬到階梯頂端。
Grant的研究發現,樂助者確實有機會淪落到企業階梯的底層,平均會較其他人少賺14%,第三者覺得樂助者擁有權力少22%,因為他們不為自己爭取利益。這道理不言而喻的。不過Grant同時發現,樂助者在階梯頂層的比例出奇地多。
樂助者命運 大上大落
問︰這是非常有趣的結果。樂助者的命運,一就是輸家,不然的話就是大贏家。為甚麽會這樣的?
答︰樂助者為何可以跑出,而奪取者不一定贏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有賴世界上的平衡者發揮作用。平衡者不願意看到奪取者自私的行為,所以他們幫助樂助者抗衡奪取者。譬如他們會在同事日常的交流中批評奪取者,替樂助者出頭。這樣的企業生態環境造就了樂助者,讓他們有機會成功。
Grant也發現,在科研或者工程的界別,樂助者在職場待遇相對比較差。但在商界,比較講求團體合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樂助者的待遇比較好。
問︰Grant利用甚麼方法去定義樂助者、奪取者呢?
答︰Grant利用問卷調查喜好去做分類,例如一個不太熟悉的facebook朋友,希望你向他介紹另一位朋友?若果是樂助者,很多時都會無所謂。如果是奪取者的話,則肯定會拒絕。平衡者可能會考慮一下回報才決定。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種種抉擇,反映他是甚麼類型的人。
研究發現,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平衡者,100%樂助者及奪取者始終是少數,大多數人也是偏向樂助者及奪取者。我建議,大家去想想那些同事是樂助者、奪取者,自己又是怎樣的人呢?老實說,在香港,尤其是在競爭比較激烈的行業,以我親身的經驗,真真正正的樂助者,真是罕有動物!
問︰Joe,你覺得Grant的理論在中國、香港適用嗎?對我們有甚麽啟示?
答︰我相信,即使中港文化與西方有差異也好,我覺得他的理論很universal,中港職場也有同樣的情況。
我們現在的社會是越來越講求collaboration(合作)的。無論是企業內部或者是社會,我們都趨向一個project-based的工作模式;不再是一個垂直型的工作形態(就是上司指導下屬),而是一個平衡的互補形態(就是團隊的成員各自發揮所長)。在這種工作環境裏,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你有否貢獻到團隊?你有否讓團隊更有效?
引伸至我們的表現評估制度,其實很多企業已經引入360度評估,讓下屬和同級的同事都有機會對你作出評價,而不單是靠直屬上司對你的印象。在360度的評估體系裏,樂助者更有機會得到平衡者的支持,而奪取者就更可能會受到平衡者的攻擊。
奪取者成功 多遭妒忌
問:這理論對我們打工仔有甚麽幫助?難道我們全都應變成樂助者?但這角色很危險,說不定會被犧牲的!做平衡者好像是最實際?
答︰我覺得這個啟示不是叫我們假裝樂助者,否則我們豈不就變成Faker(假扮者)!但是我們要檢討一下自己究竟甚麽時候是樂助者,甚麽時候是奪取者,然後如何可以更有效地付出。
既然要成功便一定要對別人add value(產生價值),我們的giver style究竟是怎樣的?我們最能幫助別人的地方是甚麽?比如說,我們或有一些可以用很低成本就做到的付出(如介紹商業夥伴、交流訊息),應怎樣更有效地讓這些特質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Grant的研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在商業社會裏,Givers、Takers、Matchers都有人成功。但是,當奪取者成功時,通常都有人輸,有人眼紅,很多人會妒忌,時機成熟時就把他拉下來。但是,當樂助者成功時,大家都為他鼓舞,而他的成功也往往會為更多人帶來持續的成功。
所以,好人可以有好報的。
倪以理
Ref.: Apple Daily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Joe,其實在企業的政治環境裏,有沒有研究過怎樣的人更多機會出人頭地?
答︰很多人都會覺得在今天的企業環境,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反而是那些不擇手段或「擦鞋仔」才會「有得升」。最近美國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教授Adam Grant寫了一本名叫《Give and Take》的書,他研究了美國數千名管理層的行為,得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
Grant描述職場主要有三類人:Givers(樂助者)、Takers(奪取者)和Matchers(平衡者)。奪取者很容易理解,他們是純粹的利己者,會利用每一段關係盡量榨取得最大的利益,付出最少的代價。對於他們來說,這是最直接達到個人目的的途徑。
樂助者是比較罕有的:這些人不介意做貢獻別人、但沒有眼前利益的事情。例如,他們會樂意不計回報地轉介朋友、提供意見、輔導年輕人等等。這些人喜歡付出,多於接受。大多數人不是純樂助者或者奪取者,而是平衡者。平衡者相信一個公平的世界,他們認為世界上應該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而他們會盡量讓每一段關係都是「禮尚往來」的。
一般人會推斷,奪取者應該不能爬到階梯的頂層,因為他們「有我冇你」的行為,會破壞很多重要的關係,照計應該是平衡者較易爬到階梯頂端。
Grant的研究發現,樂助者確實有機會淪落到企業階梯的底層,平均會較其他人少賺14%,第三者覺得樂助者擁有權力少22%,因為他們不為自己爭取利益。這道理不言而喻的。不過Grant同時發現,樂助者在階梯頂層的比例出奇地多。
樂助者命運 大上大落
問︰這是非常有趣的結果。樂助者的命運,一就是輸家,不然的話就是大贏家。為甚麽會這樣的?
答︰樂助者為何可以跑出,而奪取者不一定贏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有賴世界上的平衡者發揮作用。平衡者不願意看到奪取者自私的行為,所以他們幫助樂助者抗衡奪取者。譬如他們會在同事日常的交流中批評奪取者,替樂助者出頭。這樣的企業生態環境造就了樂助者,讓他們有機會成功。
Grant也發現,在科研或者工程的界別,樂助者在職場待遇相對比較差。但在商界,比較講求團體合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樂助者的待遇比較好。
問︰Grant利用甚麼方法去定義樂助者、奪取者呢?
答︰Grant利用問卷調查喜好去做分類,例如一個不太熟悉的facebook朋友,希望你向他介紹另一位朋友?若果是樂助者,很多時都會無所謂。如果是奪取者的話,則肯定會拒絕。平衡者可能會考慮一下回報才決定。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種種抉擇,反映他是甚麼類型的人。
研究發現,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平衡者,100%樂助者及奪取者始終是少數,大多數人也是偏向樂助者及奪取者。我建議,大家去想想那些同事是樂助者、奪取者,自己又是怎樣的人呢?老實說,在香港,尤其是在競爭比較激烈的行業,以我親身的經驗,真真正正的樂助者,真是罕有動物!
問︰Joe,你覺得Grant的理論在中國、香港適用嗎?對我們有甚麽啟示?
答︰我相信,即使中港文化與西方有差異也好,我覺得他的理論很universal,中港職場也有同樣的情況。
我們現在的社會是越來越講求collaboration(合作)的。無論是企業內部或者是社會,我們都趨向一個project-based的工作模式;不再是一個垂直型的工作形態(就是上司指導下屬),而是一個平衡的互補形態(就是團隊的成員各自發揮所長)。在這種工作環境裏,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你有否貢獻到團隊?你有否讓團隊更有效?
引伸至我們的表現評估制度,其實很多企業已經引入360度評估,讓下屬和同級的同事都有機會對你作出評價,而不單是靠直屬上司對你的印象。在360度的評估體系裏,樂助者更有機會得到平衡者的支持,而奪取者就更可能會受到平衡者的攻擊。
奪取者成功 多遭妒忌
問:這理論對我們打工仔有甚麽幫助?難道我們全都應變成樂助者?但這角色很危險,說不定會被犧牲的!做平衡者好像是最實際?
答︰我覺得這個啟示不是叫我們假裝樂助者,否則我們豈不就變成Faker(假扮者)!但是我們要檢討一下自己究竟甚麽時候是樂助者,甚麽時候是奪取者,然後如何可以更有效地付出。
既然要成功便一定要對別人add value(產生價值),我們的giver style究竟是怎樣的?我們最能幫助別人的地方是甚麽?比如說,我們或有一些可以用很低成本就做到的付出(如介紹商業夥伴、交流訊息),應怎樣更有效地讓這些特質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Grant的研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在商業社會裏,Givers、Takers、Matchers都有人成功。但是,當奪取者成功時,通常都有人輸,有人眼紅,很多人會妒忌,時機成熟時就把他拉下來。但是,當樂助者成功時,大家都為他鼓舞,而他的成功也往往會為更多人帶來持續的成功。
所以,好人可以有好報的。
倪以理
Ref.: Apple Daily
Thursday, June 06, 2013
趙式芝專欄
區區本來對趙式芝,沒有好感,只知道她是趙世曾的女兒,但多看了她的文章,覺得她非同小可,絕非池中物,言中有物, 誠意推介大大看看她的文章...
2000年適逢香港地產巿道下滑,很多讀建築系的學生都因找不到工作而轉行,我也沒有加入建築行業,和朋友合作開了公關公司。由2001年至2011年,我從事了公關行業十年,其實爹哋一直反對我經營公關公司,認為我不切實際、貪玩,但我為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不願放棄這行業。由今期開始,我會連續三期,講講我從事公關行業的苦與樂,上周提及曾被名媛當眾辱罵的事件,由於篇幅關係,會在下一期詳談。
1999年在英國大學建築系畢業後,我繼續在當地做了幾個月雜工,我大學教授所屬的建築公司,鼓勵建築師親身落場體驗地盤工程,因此我試過落地盤幫忙拆樓,也做過Starbucks散工,為客人斟咖啡。同年我去了探望在美國國防部工作的表姐,乘她工作上的便利,我不但進入國防部到處參觀,還興奮地用國防部的高端電腦,打印自己的設計圖。
回來香港的原因,是媽咪當時從事健康食品行業,2000年時她希望我回來幫手,於是我重新踏足香港這個土生土長的地方,直到現在都沒有離開。剛回來時,除幫助媽咪做健康食品,我也經營環保生意,代理並重新包裝了一種礦物泥,這種礦物泥是天然吸濕物料,放在大型冰箱可節省電力,主要推銷給酒店和超級巿場用,是比較冷門的一類生意。這一年,我認識了三位女性好友──A性格熱情,容易和人混熟;B在酒店做飲食;C曾在加拿大做DJ。在我穿針引線下,大家成為了志同道合的好友,聚會時我們越談越投契,並希望集合大家的力量創一番事業,我們坐言起行,2001年膽粗粗成立了君臣公關有限公司。
其實大家當時並沒有清晰的路線圖,A想搞當時流行的Speed Dating(極速約會);B只要生意涉及飲食範圍便可;C對廣告宣傳感興趣,想從事和媒體有關的工作;而我則希望可以做類似Life coaching(生活教練)那樣有意義的事情。在滿腔熱血之下,我們決定將大家的意念炒埋一碟,先行動了再說,每人投入了五萬港幣作為資金,我放棄了礦物泥生意,全身投入。當時卓能廣場28樓全層,即前身是嫲嫲倪亞震的辦公室騰空了,於是我們租下了這層約二千多呎的辦公室。卓能廣場是爹哋的物業,三位朋友的想法是最好能免租金,但我認為做生意要均真,大家是憑自己能力賺錢,不能靠我父親的關係,我最多只能向爹哋拿一個折扣。如是者我們還一本正經和卓能簽下了租約,每月租金三萬。
可能我的朋友們認為,我的富二代背景,可以帶來生意上的優勢,但我根本沒有細想這一層,相反甚至很抗拒別人知道我的身份,只希望別人當我不存在、當我透明,同時我也有些害怕朋友們對我有這樣的期盼和要求。公司剛開始是以會所形式經營,搞Speed Dating為主,剛好那時富麗華酒店結業,結業那天凌晨,我們四人殺上去拍賣場,以一萬元買齊了所有傢俬,慳了不少錢。可惜,欠缺經驗的我們,不懂得為Speed Dating做推廣,只是廣發英雄帖,各自邀朋友上會所飲咖啡。在搞Speed Dating的同時,C很積極努力地以低收費甚至免費,接了一些活動包括慈善活動來做,以吸收經驗。記得有個活動是教傷健人士打保齡球,還請來范徐麗泰做主禮嘉賓,C開始接觸到媒體和知名人士。
很快我們各自投入的五萬元資金,在交租壓力下已蝕清光,A和B決定退股,C和我則決定堅持下去,努力向公關行業進發,並放棄經營會所。由於會所留下很多雜物,物業管理處建議我將傢俬物件搬去低層機房、用作儲物的那一層,一間約300呎的士多房,我將雜物搬下去後,順勢放了兩張枱,霸了士多房用來做我和C的辦公室。C另有一份電訊公司的正職,平日主要是我在辦公室,C會經常來電吩咐我做這樣做那樣,那時我一個人對着四面白牆和一堆傢俬孤身作戰,確實很寂寞,為了讓客人感覺公司具有規模,我會聲演接待員、會計和老闆,回想起來都覺得搞笑。
馬死落地行,這時我已忘記了自己之前不靠父親的豪言,賴死不肯交租,爹哋也只得隻眼開隻眼閉。自從賴皮行為開始,我便貫徹到底,後來我分開四五次在同一層越霸越多地方,最後霸了千多呎的辦公室,一直到2011年我結束公關公司,也沒有交過租給爹哋。
趙式芝
Ref.: Apple Daily
2000年適逢香港地產巿道下滑,很多讀建築系的學生都因找不到工作而轉行,我也沒有加入建築行業,和朋友合作開了公關公司。由2001年至2011年,我從事了公關行業十年,其實爹哋一直反對我經營公關公司,認為我不切實際、貪玩,但我為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不願放棄這行業。由今期開始,我會連續三期,講講我從事公關行業的苦與樂,上周提及曾被名媛當眾辱罵的事件,由於篇幅關係,會在下一期詳談。
1999年在英國大學建築系畢業後,我繼續在當地做了幾個月雜工,我大學教授所屬的建築公司,鼓勵建築師親身落場體驗地盤工程,因此我試過落地盤幫忙拆樓,也做過Starbucks散工,為客人斟咖啡。同年我去了探望在美國國防部工作的表姐,乘她工作上的便利,我不但進入國防部到處參觀,還興奮地用國防部的高端電腦,打印自己的設計圖。
回來香港的原因,是媽咪當時從事健康食品行業,2000年時她希望我回來幫手,於是我重新踏足香港這個土生土長的地方,直到現在都沒有離開。剛回來時,除幫助媽咪做健康食品,我也經營環保生意,代理並重新包裝了一種礦物泥,這種礦物泥是天然吸濕物料,放在大型冰箱可節省電力,主要推銷給酒店和超級巿場用,是比較冷門的一類生意。這一年,我認識了三位女性好友──A性格熱情,容易和人混熟;B在酒店做飲食;C曾在加拿大做DJ。在我穿針引線下,大家成為了志同道合的好友,聚會時我們越談越投契,並希望集合大家的力量創一番事業,我們坐言起行,2001年膽粗粗成立了君臣公關有限公司。
其實大家當時並沒有清晰的路線圖,A想搞當時流行的Speed Dating(極速約會);B只要生意涉及飲食範圍便可;C對廣告宣傳感興趣,想從事和媒體有關的工作;而我則希望可以做類似Life coaching(生活教練)那樣有意義的事情。在滿腔熱血之下,我們決定將大家的意念炒埋一碟,先行動了再說,每人投入了五萬港幣作為資金,我放棄了礦物泥生意,全身投入。當時卓能廣場28樓全層,即前身是嫲嫲倪亞震的辦公室騰空了,於是我們租下了這層約二千多呎的辦公室。卓能廣場是爹哋的物業,三位朋友的想法是最好能免租金,但我認為做生意要均真,大家是憑自己能力賺錢,不能靠我父親的關係,我最多只能向爹哋拿一個折扣。如是者我們還一本正經和卓能簽下了租約,每月租金三萬。
可能我的朋友們認為,我的富二代背景,可以帶來生意上的優勢,但我根本沒有細想這一層,相反甚至很抗拒別人知道我的身份,只希望別人當我不存在、當我透明,同時我也有些害怕朋友們對我有這樣的期盼和要求。公司剛開始是以會所形式經營,搞Speed Dating為主,剛好那時富麗華酒店結業,結業那天凌晨,我們四人殺上去拍賣場,以一萬元買齊了所有傢俬,慳了不少錢。可惜,欠缺經驗的我們,不懂得為Speed Dating做推廣,只是廣發英雄帖,各自邀朋友上會所飲咖啡。在搞Speed Dating的同時,C很積極努力地以低收費甚至免費,接了一些活動包括慈善活動來做,以吸收經驗。記得有個活動是教傷健人士打保齡球,還請來范徐麗泰做主禮嘉賓,C開始接觸到媒體和知名人士。
很快我們各自投入的五萬元資金,在交租壓力下已蝕清光,A和B決定退股,C和我則決定堅持下去,努力向公關行業進發,並放棄經營會所。由於會所留下很多雜物,物業管理處建議我將傢俬物件搬去低層機房、用作儲物的那一層,一間約300呎的士多房,我將雜物搬下去後,順勢放了兩張枱,霸了士多房用來做我和C的辦公室。C另有一份電訊公司的正職,平日主要是我在辦公室,C會經常來電吩咐我做這樣做那樣,那時我一個人對着四面白牆和一堆傢俬孤身作戰,確實很寂寞,為了讓客人感覺公司具有規模,我會聲演接待員、會計和老闆,回想起來都覺得搞笑。
馬死落地行,這時我已忘記了自己之前不靠父親的豪言,賴死不肯交租,爹哋也只得隻眼開隻眼閉。自從賴皮行為開始,我便貫徹到底,後來我分開四五次在同一層越霸越多地方,最後霸了千多呎的辦公室,一直到2011年我結束公關公司,也沒有交過租給爹哋。
趙式芝
Ref.: Apple Daily
賣豬肉的美國夢
區區很愛看文章,你看只需幾分鐘,人家卻可能花了一天甚至多天去寫,每一篇文章,都是知識匯集,有幾位,是必看的! 分別是 丘亦生、練月錚、林行止...
美國人最近被中國威脅逼到埋身,說的當然不是習近平訪美,而是由於美國豬肉商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SFD)被中資公司雙匯收購。當美國人飯桌上的火腿、腸仔,搖身一變成了中國資金生產,還要是一家捲入瘦肉精醜聞的公司。紅色資本殺埋身的威脅繪形繪聲,美國人不由得不為緊張。
中資公司近年已不滿足於在海外購買磚頭,還入主海外各式各樣的行業。去年中,大連萬達豪擲26億美元收購AMC戲院,雙匯今次收購SFD,在美國引起重要迴響。一來是事關豬肉與美國人的切身關係。二來交易金額達47億美元(約367億港元),若果成事的話,將會是中國企業在美國最大筆的收購。
雙匯問題多 合作事半功倍
美國傳媒近日熱論外國投資委員會應否審批交易。有美國傳媒揣測中國,這次交易可能是中國進一步購買戰略資產的舉動。不過,雙匯公司早已脫離國企系統,目前由公司管理層持有三成六的股權,背後股東除了有中金控制的鼎暉投資,前總理溫家寶兒子溫雲松有份創立的新天域私募基金持有4.2%之外,外資高盛持有公司5.2%,郭鶴年家族持有7.4%股權。在中外資金混雜之下,我相信,Smithfield的投資是一項生意盤算,多於政治上的計算。
內地養豬業一直依賴輸入黃豆製作飼料。入口黃豆價格近年上升,令中國養豬的成本在結構上,難敵大量種植黃豆的美國。據Smithfield披露,公司生產豬肉的成本為每公斤1.37美元,在內地成本每高達2.1美元,足足高過美國五成。雙匯及Smithfield均指出,完成交易後,Smithfield的豬肉進口到中國的數量必然大增,實行以入口豬肉,反攻內地市場。
再者,內地接二連三爆出發光豬肉、黃浦江流域漂浮死豬、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問題,雙匯本身也捲入瘦肉精的醜聞當中。雙匯無論是做內銷,或者出口,得到美國Smithfield品牌合作,絕對是事半功倍。
Smithfield的交易成事的話,中國企業今年對外投資的規模,隨時創出新高。事實上,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接年增加近三成至772億美元。反觀海外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按年下跌3.7%,是近三年首次錄得倒退。照計內地與成熟經濟體仍有一段距離,投資機會理應比發達國家多,但近年環球資金對中國的熱情減退,內地資金反而不斷流向成熟經濟。
民企走出去 解決融資限制
中資民營企業向外併購,我相信與內地的融資限制有關。外電引述消息指,雙匯會獲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提供40億美元(約312億港元)貸款,以支付收購成本,摩根士丹利則會提供30億美元(約234億港元)的貸款,還清Smithfield的債務。雙匯若不是用拿着「走出去」的牌面,未必一下子借到如此龐大的金額。
近日同樣在海外作出收購的復星(656)董事長郭廣昌,在一個公開場合上直接抨擊內地銀行制度畸型,令到中資公司難以賺錢,他說:「我們老是覺得為甚麼銀行把那麼多錢都賺走了?好像2,000家上市公司,一半利潤是10家銀行拿走了,這樣拿下去,我們製造業怎麼辦?還能拿多久?」令到在場的交行(3328)董事長牛錫明,甚為尷尬。
大如民企復星也埋怨內地做生意困難,內地大大小小民企怎會不出逃?
丘亦生
Ref.: Apple Daily
美國人最近被中國威脅逼到埋身,說的當然不是習近平訪美,而是由於美國豬肉商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SFD)被中資公司雙匯收購。當美國人飯桌上的火腿、腸仔,搖身一變成了中國資金生產,還要是一家捲入瘦肉精醜聞的公司。紅色資本殺埋身的威脅繪形繪聲,美國人不由得不為緊張。
中資公司近年已不滿足於在海外購買磚頭,還入主海外各式各樣的行業。去年中,大連萬達豪擲26億美元收購AMC戲院,雙匯今次收購SFD,在美國引起重要迴響。一來是事關豬肉與美國人的切身關係。二來交易金額達47億美元(約367億港元),若果成事的話,將會是中國企業在美國最大筆的收購。
雙匯問題多 合作事半功倍
美國傳媒近日熱論外國投資委員會應否審批交易。有美國傳媒揣測中國,這次交易可能是中國進一步購買戰略資產的舉動。不過,雙匯公司早已脫離國企系統,目前由公司管理層持有三成六的股權,背後股東除了有中金控制的鼎暉投資,前總理溫家寶兒子溫雲松有份創立的新天域私募基金持有4.2%之外,外資高盛持有公司5.2%,郭鶴年家族持有7.4%股權。在中外資金混雜之下,我相信,Smithfield的投資是一項生意盤算,多於政治上的計算。
內地養豬業一直依賴輸入黃豆製作飼料。入口黃豆價格近年上升,令中國養豬的成本在結構上,難敵大量種植黃豆的美國。據Smithfield披露,公司生產豬肉的成本為每公斤1.37美元,在內地成本每高達2.1美元,足足高過美國五成。雙匯及Smithfield均指出,完成交易後,Smithfield的豬肉進口到中國的數量必然大增,實行以入口豬肉,反攻內地市場。
再者,內地接二連三爆出發光豬肉、黃浦江流域漂浮死豬、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問題,雙匯本身也捲入瘦肉精的醜聞當中。雙匯無論是做內銷,或者出口,得到美國Smithfield品牌合作,絕對是事半功倍。
Smithfield的交易成事的話,中國企業今年對外投資的規模,隨時創出新高。事實上,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接年增加近三成至772億美元。反觀海外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按年下跌3.7%,是近三年首次錄得倒退。照計內地與成熟經濟體仍有一段距離,投資機會理應比發達國家多,但近年環球資金對中國的熱情減退,內地資金反而不斷流向成熟經濟。
民企走出去 解決融資限制
中資民營企業向外併購,我相信與內地的融資限制有關。外電引述消息指,雙匯會獲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提供40億美元(約312億港元)貸款,以支付收購成本,摩根士丹利則會提供30億美元(約234億港元)的貸款,還清Smithfield的債務。雙匯若不是用拿着「走出去」的牌面,未必一下子借到如此龐大的金額。
近日同樣在海外作出收購的復星(656)董事長郭廣昌,在一個公開場合上直接抨擊內地銀行制度畸型,令到中資公司難以賺錢,他說:「我們老是覺得為甚麼銀行把那麼多錢都賺走了?好像2,000家上市公司,一半利潤是10家銀行拿走了,這樣拿下去,我們製造業怎麼辦?還能拿多久?」令到在場的交行(3328)董事長牛錫明,甚為尷尬。
大如民企復星也埋怨內地做生意困難,內地大大小小民企怎會不出逃?
丘亦生
Ref.: Appl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