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妖中, 你食屎啦!!!!!!!!!!!!!!!!!!!!!!!!!!!!!!!!!!!!!!!!!!!!!!!!!!!!!!!!!!!!!!!!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09
貪婪不變
貪婪不變 改革不前 怎麼辦?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為雷曼兄弟倒閉及隨之而來的金融海嘯一周年算了一下賬。根據《經濟學人》的說法,去年九月開始的金融海嘯雖然令不少金融業從業員失業,雖然令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雖然令各國政府推出數以萬億元計的龐大救市方案,但金融業的營運、規管固然沒有甚麼大變,社會的風險管理意識也沒有甚麼提升,近幾個月更浮現出一種「一切照舊」( business as usual)的氛圍,彷彿金融海嘯沒有發生一般。
《經濟學人》又指出,那些獲政府巨額注資才度過難關的大型金融機構不但沒有好好整頓及檢討風險管理措施,反而藉投資市場反彈再大肆擴展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業務。對這些金融機構來說,最重要的原來是確定"too big to fail"(不能倒下)的特殊地位,只要得到這個「位置」,即使投資如何失利,如何不顧風險都不會像雷曼般倒閉,都會得到政府的援手。《經濟學人》認為,若果這樣的文化、心態不改變,金融市場可能出現「不適者生存」( survival of the unfittest)的畸形現象。
的確,金融海嘯一周年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有多少改變,而是那種事事照舊的,一切不變的狀態。正如《經濟學人》所言,各國政府在海嘯一年期間為金融體系注入了幾萬億美元的資金;但巨額的公帑資助並沒有促使金融體系、金融企業作出相應的改革,政府也沒有相應加強對金融市場的規管。除了曾象徵性的追討個別金融機構派發的巨額花紅外,各國政府從體制到架構,從政策到細微的規管措施都沒有拿出甚麼具體的改革方案,都沒有拿出可以減少金融震盪的對策,甚至連如何限制天文數字的不合理花紅也提不出來。
若果情況繼續下去,若果各國政府仍然只顧救市而不大刀闊斧改革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金融市場,《經濟學人》提到的「不適者生存」( survival of the unfittest)便會成為事實,引發更大的泡沫,更大的海嘯。
金融改革固然了無寸進,舊事如舊,市場及公眾對投資風險,對資產泡沫的戒心也下降了,也不再那麼重視了。就以近幾個月熱火朝天的投資市場為例。這樣的好景雖然跟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但也反映市場及投資者開始出現非理性亢奮,再次無視投資的風險。正如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先生昨天指出,金融市場的暢旺跟實體經濟的疲弱已形成強烈的對比。可是金融市場主要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市場的表現不可能長期跟實體經濟脫節。一廂情願的看好及投入資金只會催生另一個投資泡沫,只會引發惡性通脹,結果是另一場金融風暴,另一場經濟災難。
更何況各國政府的救市政策不可能長期持續,不久將來就要逐步改變,包括再次收緊銀根。這樣的政策改變勢必引致金融市場震盪;假若官員拿揑的時機、分寸不準,政府的退市行動更可能成為另一次經濟危機觸發點,把金融市場、實體經濟弄的人仰馬翻。
顯而易見,金融海嘯一年過後,當時的教訓已大部份被遺忘,該引進的金融改革則不見蹤影。剩下的是濫發的鈔票及推動另一個投資泡沫的貪婪。怎麼辦呢?
(盧峯)
Ref. Link: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為雷曼兄弟倒閉及隨之而來的金融海嘯一周年算了一下賬。根據《經濟學人》的說法,去年九月開始的金融海嘯雖然令不少金融業從業員失業,雖然令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雖然令各國政府推出數以萬億元計的龐大救市方案,但金融業的營運、規管固然沒有甚麼大變,社會的風險管理意識也沒有甚麼提升,近幾個月更浮現出一種「一切照舊」( business as usual)的氛圍,彷彿金融海嘯沒有發生一般。
《經濟學人》又指出,那些獲政府巨額注資才度過難關的大型金融機構不但沒有好好整頓及檢討風險管理措施,反而藉投資市場反彈再大肆擴展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業務。對這些金融機構來說,最重要的原來是確定"too big to fail"(不能倒下)的特殊地位,只要得到這個「位置」,即使投資如何失利,如何不顧風險都不會像雷曼般倒閉,都會得到政府的援手。《經濟學人》認為,若果這樣的文化、心態不改變,金融市場可能出現「不適者生存」( survival of the unfittest)的畸形現象。
的確,金融海嘯一周年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有多少改變,而是那種事事照舊的,一切不變的狀態。正如《經濟學人》所言,各國政府在海嘯一年期間為金融體系注入了幾萬億美元的資金;但巨額的公帑資助並沒有促使金融體系、金融企業作出相應的改革,政府也沒有相應加強對金融市場的規管。除了曾象徵性的追討個別金融機構派發的巨額花紅外,各國政府從體制到架構,從政策到細微的規管措施都沒有拿出甚麼具體的改革方案,都沒有拿出可以減少金融震盪的對策,甚至連如何限制天文數字的不合理花紅也提不出來。
若果情況繼續下去,若果各國政府仍然只顧救市而不大刀闊斧改革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金融市場,《經濟學人》提到的「不適者生存」( survival of the unfittest)便會成為事實,引發更大的泡沫,更大的海嘯。
金融改革固然了無寸進,舊事如舊,市場及公眾對投資風險,對資產泡沫的戒心也下降了,也不再那麼重視了。就以近幾個月熱火朝天的投資市場為例。這樣的好景雖然跟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但也反映市場及投資者開始出現非理性亢奮,再次無視投資的風險。正如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先生昨天指出,金融市場的暢旺跟實體經濟的疲弱已形成強烈的對比。可是金融市場主要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市場的表現不可能長期跟實體經濟脫節。一廂情願的看好及投入資金只會催生另一個投資泡沫,只會引發惡性通脹,結果是另一場金融風暴,另一場經濟災難。
更何況各國政府的救市政策不可能長期持續,不久將來就要逐步改變,包括再次收緊銀根。這樣的政策改變勢必引致金融市場震盪;假若官員拿揑的時機、分寸不準,政府的退市行動更可能成為另一次經濟危機觸發點,把金融市場、實體經濟弄的人仰馬翻。
顯而易見,金融海嘯一年過後,當時的教訓已大部份被遺忘,該引進的金融改革則不見蹤影。剩下的是濫發的鈔票及推動另一個投資泡沫的貪婪。怎麼辦呢?
(盧峯)
Ref. Link: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Tuesday, September 15, 2009
彩雲
夜晚係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 睇天氣圖, 發現西太平洋有一個超強颱風 -- 「彩雲」,剩係睇佢既形狀, 已經令人讚嘆!

心諗如果有架魚船去個度..唔知會係甚麼情況??

Monday, September 14, 2009
Sunday, September 13, 2009
教育千瘡百孔何來產業化?
施政報告諮詢開始,特首開宗明義,政改不談,只談經濟。經濟問題,就只集中談所謂六大產業:教育、醫療、檢測和認證、環保、創新科技,以及文化及創意。
花費大卻一片亂象
看到教育產業化,我看很多家長和我一樣,疑問多多:教育不是學生的權利嗎?教育不是一項公共投資嗎?教育不是培養人才嗎?教育不是協助貧困人士脫貧的嗎?何時教育變成一門生意?變成一項產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同的民調也發現,香港的教育政策,一直是最多人不滿意的政策。如此劣績,教育產業憑甚麼令香港經濟飛黃騰達,再創高峯?
特區政府說,我們的政府投資教育絕不手軟。納稅人也知道,政府每花一百元,就有二十五元用在教育。無一項公共政策,比教育花更多的錢,諷刺的是,無一項公共政策,換來如此大的不滿。
作為家長,看到香港教育的亂象,大多搖頭嘆息。教育改革,朝令夕改;語言政策,朝三暮四;通識教育,準備不足;十萬教師,士氣消沉;莘莘學子,成為白老鼠,為香港教育改革的實踐,賠上了精神,花去了時間。換來的,恐怕是更多的擔憂和焦慮,對前景的無奈和嘆息。進入大學,望子成才,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也是目前知識型經濟,必須具備的謀生技能。無數的人力資源報告指出,香港嚴重缺乏大學生,但政府的資助學位課程,十多年來紋風不動,每一百名適齡學生只有十八人可就讀資助學位。數目之低,恐怕比一些發展中國家,還要落後。
為讀副學士一身債
最令家長心痛的,政府為處理大專學額不足的問題,來了個教育大躍進,炮製了副學士這個名銜。名義上說自負盈虧,實質上與商業化無異。辦學團體紛紛被迫「向錢看」,副學士課程如雨後春筍,越辦越多,令香港適齡大專人口翻了一番。但九年的實驗小結是:課程素質參差、銜接問題大、學生學歷高不成,低不就。還有是,副學士兩年學費九萬元,叫家長百上加斤。沒法負擔學費的家長,子女惟有向政府借貸,面對「一畢業,一身債」的局面。
我們不得不承認,香港多間政府資助的大學,有卓越的學術成就,在國際上享負盛名。但這些成功背後,多是政府大量投入之果。缺乏政府的資助,教育服務就擺脫不了商業化的規律,在商言商,香港大專教育的產業化,很難想像不會重蹈副學士的覆轍。
面對教育千瘡百孔的問題,行政長官應當將資源先用作提高資助大學學位,讓香港的家長和學生,對着那些蜚聲國際的香港的大學排名,不再是望梅止渴。
文:佘繼泉
香港路德會協同中學校友會主席
Ref. Link: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花費大卻一片亂象
看到教育產業化,我看很多家長和我一樣,疑問多多:教育不是學生的權利嗎?教育不是一項公共投資嗎?教育不是培養人才嗎?教育不是協助貧困人士脫貧的嗎?何時教育變成一門生意?變成一項產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同的民調也發現,香港的教育政策,一直是最多人不滿意的政策。如此劣績,教育產業憑甚麼令香港經濟飛黃騰達,再創高峯?
特區政府說,我們的政府投資教育絕不手軟。納稅人也知道,政府每花一百元,就有二十五元用在教育。無一項公共政策,比教育花更多的錢,諷刺的是,無一項公共政策,換來如此大的不滿。
作為家長,看到香港教育的亂象,大多搖頭嘆息。教育改革,朝令夕改;語言政策,朝三暮四;通識教育,準備不足;十萬教師,士氣消沉;莘莘學子,成為白老鼠,為香港教育改革的實踐,賠上了精神,花去了時間。換來的,恐怕是更多的擔憂和焦慮,對前景的無奈和嘆息。進入大學,望子成才,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也是目前知識型經濟,必須具備的謀生技能。無數的人力資源報告指出,香港嚴重缺乏大學生,但政府的資助學位課程,十多年來紋風不動,每一百名適齡學生只有十八人可就讀資助學位。數目之低,恐怕比一些發展中國家,還要落後。
為讀副學士一身債
最令家長心痛的,政府為處理大專學額不足的問題,來了個教育大躍進,炮製了副學士這個名銜。名義上說自負盈虧,實質上與商業化無異。辦學團體紛紛被迫「向錢看」,副學士課程如雨後春筍,越辦越多,令香港適齡大專人口翻了一番。但九年的實驗小結是:課程素質參差、銜接問題大、學生學歷高不成,低不就。還有是,副學士兩年學費九萬元,叫家長百上加斤。沒法負擔學費的家長,子女惟有向政府借貸,面對「一畢業,一身債」的局面。
我們不得不承認,香港多間政府資助的大學,有卓越的學術成就,在國際上享負盛名。但這些成功背後,多是政府大量投入之果。缺乏政府的資助,教育服務就擺脫不了商業化的規律,在商言商,香港大專教育的產業化,很難想像不會重蹈副學士的覆轍。
面對教育千瘡百孔的問題,行政長官應當將資源先用作提高資助大學學位,讓香港的家長和學生,對着那些蜚聲國際的香港的大學排名,不再是望梅止渴。
文:佘繼泉
香港路德會協同中學校友會主席
Ref. Link: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打風!
奧巴馬被人話係liar, 我就唔會, 小弟一向實事求是, 有個句講個句, 務求俾市民掌握第一手資訊, 經過多番觀察, 可以肯定, 下星期一, 9月14日, 香港打工仔可以放番一日假啦, 因為個日...
打風!!!!!!!!!!!!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Obama Heckled by Rep. Joe Wilson, Who Says "You Lie!" as Obama Addresses Congress
Joe Wilson!! 夠 guest!! Great man!
Tuesday, September 01, 2009
James Blunt ~ 1973
多謝呢位網位..post 左 James Blunt 15 May 2008 Live in Hong Kong 既片段, 仲要係差不多所有歌都有!!
呢個video 尾段, 相信有係現場睇既朋友(Yeung, Fun, Larry) 都記得吧, 令人難忘呢!